8月27日的夜晚,偌大的会场里空气仿佛都加了点电流。屏幕还没亮出价格,观众已经举着手机架好直播——一场集体的等待,有点像法医推开太平间冷柜的那一瞬,谁都不知道究竟会出现什么,但每个人都在期待个结果。何小鹏的一句“绝非部分‘鹏友’期待的平价产品”让现场噪点陡然升高,这倒不是发酵激烈情绪,只是空气里的悬念感更浓郁了。如果你是坐在台下的“鹏友”,此刻恐怕已经在琢磨:买还是不买?还剩几秒,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够不够应付一波留车钱?
现场欢呼到顶点的那一刻,新车价格公布——21.98万起步,几乎所有人下意识地低头算了下月供。无论最终选的是820公里超长续航Ultra,还是传说中的鹏翼特别版,那个售价,和大家预期的低价新能源车拉开不小距离。其实,如今新能源轿车能压到15万以下的不少,但小鹏P7偏偏要把自己框进“高端体验”门槛里,开篇就给大众灌了个“你以为的平价,就是我的情绪溢价”的问号。这种做法,怎么看都有点步步为营的味道——何小鹏从没说过要跟你讲感情,但他永远在讨论“价值”,只不过这回是情绪价值。
说回专业视角。在汽车圈,价格和性能并非总是等价交换,但所有的推理都离不开证据链。这次全新小鹏P7的发布,何小鹏大篇幅铺陈底盘和驾控,底盘结构、悬架参数、电驱架构,全域800V高压平台,每一项都在给“贵”找物理和技术逻辑。你能听出来,他没打算靠智能化再炒热点,反而一头钻进操控性能,拿帕拉梅拉做对比,把转向速度、麋鹿测试成绩、加速数据都摊在桌面上。旁观者未必真懂双叉臂到底“铝”在哪里,但场内情绪已经随着技术术语波动起来。
顺带一提,何小鹏还把雷军拉进来,做了一回直播压力测试。雷雨天的24小时耐力测试从一个吃瓜角度看,有点像医学生上尸检课,谁都在屏息等着这台车到底能不能撑到最后一小时,人没说太多,数据替人说了话——结果圈速压过小米SU7 Max,算是给自家三电系统贴了块“靠谱”标签。对于辅助驾驶那块,何小鹏几乎用VLA搞起了“端到端”和“空间多维”的技术拆解,说实话,普通消费者听得明白的估计不到三分之一,但这并不妨碍围观群众在高端词汇中收获一波“有点牛”的心理暗示。
业内人士会关心另一条证据链:价格怎么敲定?据高管们坦言,小鹏内部其实讨论了很久,结果是故意把四驱版价格压下来,好带动整体产品线的定价气氛。这招并不新鲜,刚像法医验尸时故意让次要伤口先露出来,主伤口最后揭开,反倒被众人叫好。夜深时转发量和订单一波接一波,“7分钟大定破万台,比同平台更便宜的新车还吃香。”这条“事实”,对营销部门来说简直是DNA级的兴奋剂。
说到黑色幽默,不能不提何小鹏面对资本市场时的那点冷峻自嘲。“千万不要看股价,我都不知道股价涨了多少。”可偏偏小鹏港股一年涨幅超200%,怎么看都像是一场上头过后的自我安慰。车企的挣钱动作,何小鹏这套逻辑更像老法医审伤——“卖十万台就能赚钱?健康公司不是那么玩儿的,前几年都是亏钱。”新势力造车,真是经常像法医工作里的熬夜:亏损不停,盈利晃着不来,前面拼命写数据、后面又得翻案复核。做汽车公司挣到钱的那一天,恐怕真得像验一个多年未破的悬案——厚积薄发,最后一击才是主戏。
现实当然更复杂点。越是新车扎堆上市、销量暴增,毛利率数据才有了话语权。截至2025年7月底,小鹏已连续多个季度交付增长,毛利率也跟着走高,二季度报摆上台面是17.3%,同比增了3.3个百分点。数据让管理层松了一口气,资本市场拍手叫好,可消费者真关心的其实是那堆底盘配置和参数背后,自己到底是花钱买到“硬”价值,还是被“情绪价值”带入了一场体验游戏。
何小鹏步步为营,体系化能力这个词用得颇有法医味——技术、颜值、质量、利润、用户,都要一个个梳理、分类、留档。做到内功扎实,结果才不会受外部股价震荡影响,就像我们验案时,先把证据链扎牢,后面的风波也就不痛不痒了。
如果把何小鹏这套模式和情绪价值硬核挂钩,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泰拳比赛,谁都能给你来一拳,但你到底能不能爬起来,全看你有没有自己的‘底盘’。”当大家都在场外比谁更会讲情怀故事时,小鹏却把价格拉高、情绪拉满、技术细节塞满——这算不算一种行业自救,又是不是互联网造车的新剧本?
站在边线,我更愿意把这场秀归纳成一场高配置与高情绪并行的实验,“情绪价值”说到底是给用户一种“你不懂,但你信”的心理体验。只是这套体验最终能撑多久,会不会像某场验案一样,热闹散去、证据发黄,又得等下一个“何小鹏”出来讲新故事?前端技术和情绪价值,究竟哪一个更值得买单?这里不做最终解剖,只留下一句话——你会不会为情绪买单,还是永远锚定硬核配置?这个答案,恐怕只有等下一个发布会,大家手机举起来的时候,才能一人一票地走进真相。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