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莫斯科街头的汽车格局已经迎来了大变天。以前走两步一辆大众、转角一台丰田,现如今,一大半新车都挂着奇瑞、哈弗、吉利的标,怎么看都像是被中国造包了圆场。据统计,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已经拿下了超过一半的份额,前十名销量榜单上,九个名字都是中国车。可热闹归热闹,背后的争议也不少。俄罗斯人一边拿大把钱买中国车,一边又盯着它的毛病不放:耐用度赶不上德系车,生锈来得快,开几年修车花的钱都快赶上买车的钱了。到底是“中国制造”真不行,还是水土不服,咱们细细说来。
先说俄罗斯这片土地,别看平时大雪天飘着特浪漫,对汽车来说完全是炼狱模式。气温低得夸张,西伯利亚动不动零下五六十度,户外一夜下来车窗都砸不开。湿冷之后,春天化雪路上一把铁锹都刨不动,盐撒得比白糖还多。底盘、轮胎和每一块铁皮都离“锈穿”不远了。放国内普通冷轧钢板的车,南方用个五六年都不一定出事,到莫斯科两年底盘生锈穿孔,这气候是真不惯着中国车。
就算这样,中国车顶着严寒卖得飞起,有人说俄罗斯没得选,所以看谁能救场就买谁;但说中国车到底能不能干长期饭碗,俄罗斯媒体还真不是闭着眼吹牛的。最近一份防腐蚀测试报告就把中国车点了名。里面17个中国品牌测试下来,5个车型号不到两年底下就锈了大窟窿,反观德系车,就算是老掉牙的还顶多表面氧化点皮,不碍事。直接就给中国品牌来了个“耐用度只有德系一半”的名次。
其实中国车刚冲进俄罗斯那会儿,局势也确实挺像接盘侠。2022年后,欧美日系车企全线撤退,整个俄罗斯车市空出一个巨大缺口。2021年新车能卖一百六十多万,到2024年缩水只剩不到七十万人。中国品牌一看,这不是天上掉饼么?于是产能扩、出口涌。本地车厂装配线日夜不停地转,长城、哈弗、奇瑞、吉利,个个都在燃火。长城图拉工厂的利用率从35%涨到95%,零部件本地采购比也蹭蹭上,汽车大厂一个个使劲往俄罗斯扎。
只是,搬了家、卖得多,不代表防锈和耐造这些老毛病自动解决。俄罗斯人买车早就盯上安全和质量了。过去是凑合用,随便开;现在市场回暖、口袋有钱,谁不想着用得久点省心点?不少俄罗斯出租车司机抱怨,中国车一年到头跑出事不说,开到十几万公里就差不多寿终正寝,欧洲老款车轻松能撑二十多万公里。还有好些人发现,五年下来修理维护的钱说不定还顶得上一辆新车。
大环境越来越严苛,俄罗斯不只是气候难熬,还拼命加政策杠杆。2025年开始,必须配ABS、车道保持这些安全件,不合格直接禁售。新出的报废税、进口关税能把一台不到十万人民币的皮卡卖成二十万,成本直奔天花板。认证流程也是道道设卡,以前绕个小弯在土耳其或者塞尔维亚走过场,半年能搞定;现在全得在俄罗斯本地检测,周期加倍,费用上涨不说,有的车还进不了关。
而且,俄罗斯人的严苛不光在于政策,更在于他们的耐心。对于他们来说,买车不是用一年两年图个新鲜,谁也不想自家大马路上的神车每个季度都进修理厂蹭一轮。说句实在话,德系车在这边之所以混得开,不光是品牌老,技术上对极寒和腐蚀下的耐久做够了准备。钢板镀锌、车身防锈、底部密封,每一项都不是图省钱糊个外壳就能混过去。
中国品牌起步初期确实有点掉链子。不少厂家没对俄罗斯气候专门下功夫,直接把国内用的冷轧钢板和标准照搬,想着反正能凑合用就行。等真上了俄国路,才发现这盐、这冷、这湿气,真不是玩笑。车子两年锈穿,防治根本不够看。
不过,这些问题也逼得中国车企动了真格子。比亚迪干脆把新款车型的车身镀锌层加厚到了120克一平方米,底盘再加锰钢护板,看着都是实打实提升。荣威则琢磨着电池怎么防寒,研究“全时温控”,在零下二十度续航还能剩下七八成,电池活性同样高。问界更是心大,直接在黑龙江大东北设测试基地,派几百号工程师拿小本本天天记录各种奇葩低温情景,把车往死里冻后还要能点着。
现在本地化生产也不止是噱头。长城的图拉工厂,六成零部件都找俄罗斯本地供应链。过去进零配件还得漂洋过海两个月,盐雾一吹就有点变味,现如今大部分材料本地拿货,品控能把得更牢。奇瑞计划下一步直接在俄建发动机厂,把重要零件也直接对准俄罗斯气候标准改造。这样下去,哪些地方锈得快,哪些地方扛不住,都可以随时调整。
效果其实已经出来了。去年那份测试里,吉利、哈弗、新进的国企车基本都顺利过了防腐蚀测试。部分车型打底能用四五年,不至于一年两年就成“锈包子”。只不过,也得承认差距还在。中国车企在极端环境适应上的投入,连德系三分之一都不到。出租车行业里,中国车平均十五万公里就要退役,而德系老货二十五万三十万照样硬气。说白了,想要一步登天,还得慢慢熬。
其实俄罗斯的这场大考,如同一口老铁锅,“沙子倒进去、火一烧”,一次又一次淘洗。中国车靠低价铺开,发现防锈、保暖差,大家批评一阵子,然后车厂又拿钱砸技术,不断改进再改进。你追我赶,争议不停,但口碑确有一点一滴积累下来。随着比亚迪、小米等高端车型陆续进场,用上了一体化压铸、续航长、电池技术,俄国人逐渐认为中国车也可以时髦且高级,不再是单纯“便宜货”。
政策上,俄罗斯自己也挺矛盾。一边不停加严标准和税收,想逼中国车真心实意在本地深耕,把工艺、供应链都拉到俄国人眼皮底下;一边又怕中国品牌一撤,市场立马断货,所以把平行进口的简化流程又延长了两年。左右为难,就是说明这块市场,打也打不走中国车了,离开也挪不走满地的消费者。东北老爷们嘴上埋汰“耐用度不如人”,心里也清楚,别说扛几年,只要价钱公道、质量越来越行,谁还真离得开“大中华制造”?
中国车企也没死板等着。什么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工厂迅速上马,既达标俄罗斯本地化,又巧妙规避了各类政策风险。长城的图拉工厂,用95%产能利用率说明,工厂不愁活儿,只要产品质量能跟进,就能在俄市场活得滋润。
最有意思的还是,这场中国品牌的锤炼,只怕不是简单“踢馆”,更像打基础。极寒适应、防腐工艺、低温续航技术在俄国磨合出一身硬本事,回头倒能推向欧洲、美洲这些更讲究的市场。争议和改进就是不断打磨金刚石,熬出来的实力,早晚也是瓷器里头挑将军。
总之,买中国车的俄罗斯人现在嘴上说不行,心里也得承认没得选了。慢慢来,等哪天中国牌子真正拼得过老牌德系,别人也只好承认,这“耐用”二字不是胡说。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