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召回上热搜,软件成核心,智能汽车安全引关注

你有没有发现,“小米汽车召回11万辆SU7”这事冲上热搜第一,群众很关心,舆论也炸开了锅。大家都在问,这么多车,都没开几年,怎么就得召回?虽然说只是OTA远程升级,不需要你把车开回4S店拆东拆西,但总归是“召回”两个字,听着就有点吓人。

其实,大伙关注的不光是小米车,也不是单单那点儿软件,有几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现在的智能车到底安不安全?造车新势力哪家不踩雷?消费者买智能车是在买创新,还是在替厂商测试?

小米刚造车的时候,雷军弄出个大动作,说要做“年轻人的第一辆超跑”,把手机的打法搬到车市,结果SU7卖得确实好。这次召回波及11.69万辆,接近所有交付车辆的三分之一——你说这算事大不大?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回小米召回不是因为传统硬件问题,而是一次关于软件、关于“智能辅助驾驶”的集体补课。

咱不妨问一句:开什么车最危险?过去十年,大家都说是人开车最不靠谱,容易分心、违规、不谨慎。可轮到自动驾驶上路,“仰仗科技”的新车反而又出了大问题,这还是老百姓理想中的未来之车吗?

小米这次摊上的事,说白了,就是L2级高速NOA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表现不理想。NOA,全称啥啥啥自动领航辅助,就是懂点路,会点“小聪明”,但离“自动驾驶”还差得远。比如,你车在晚上猛然掉头,前面掰出个路障或者重型大货突然压线,你靠摄像头和一个毫米波雷达,那怕不是直接手忙脚乱?小米SU7标准版没激光雷达,就是为了控制成本、拼性价比,但智能驾驶的天花板也就摆在那,遇到极限路况的时候,智能化就突然傻掉了。

很多人觉得,召回不是好事么?负责任嘛,OTA升级,多快好省。但咱倒要反问一句:这本质算不算补丁文化的泛滥?智能手机时代,系统bug频繁,大不了一更新就好,最多说个体验差。可车可不是小玩意,出了故障你停路边就行?安全隐患可不像APP闪退那么简单,哪怕1万分之一的风险,一旦碰上就是大乱子。

其实啊,这波最大的隐忧在于,智能车交付规模之大、技术试错的窗口又特别小。一夜之间几十万辆上路,哪家厂商都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小米已经不是第一次召回,今年年初,因智能泊车出过幺蛾子,三万多辆SU7被叫回去搞软件升级。

你想想,智能驾驶从来就不是个“演示功能”。手机没信号还可以忍,车的智能感觉失灵,那叫生死攸关。尤其高速NOA,一出问题,驾驶员可能压根没来得及反应。安徽那次事故,高速施工路段,NOA让车主接管,结果反应慢了三秒,酿成惨剧。说是人错还是机器错,无论如何,事故还得是人担责任,因为系统只会在屏幕上给你个提醒,“亲,请接管”,但真要在100码速度下突发情况,你敢说你没压力?

这是谁的问题?小米的,还是行业的?说到底,是合成大势。在技术未成熟前,整体市场已经卷起来,大家都在追赶,谁都想布局新能源、智能化。监管部门也急了,新国标开始强制车辆在复杂、高风险场景下要测极限工况,目的就一个:不能忽略小概率事件。一辆车一年或许三五万公里,极端情境出现得不多,但只要有一次,那后果就得有人兜底。

目前看,小米的主力车型就是标准版,硬件配置先天有限,“成本杀手”是优势,带来的却是识别死角。而Max、Pro高配版有激光雷达,多传感器,反而没出幺蛾子。你得承认一句——便宜有便宜的理由,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回负面消息出来,小米股价直接跌了个大坑,市值一下子蒸发几百亿。很多人说市场反应太激烈了,车正常开不就完了?可资本的逻辑就是如此:安全边界一旦模糊,信任就会对半归零。因为消费智能车和消费手机、路由器根本不是一类人。车出事故,是突发,是不可逆的。品牌公关再会说NOA不是自动驾驶,是辅助驾驶,也拦不住老百姓的怒火。毕竟宣传小学“自动领航”时,人人都往“高科技”、“省心”、“安全”上撸,等翻车了,再来要求“人干为主、系统为辅”,很难让人不心生嫌隙。

小米SU7召回上热搜,软件成核心,智能汽车安全引关注-有驾
小米SU7召回上热搜,软件成核心,智能汽车安全引关注-有驾

网上很多人吵,说你看小鹏、理想、蔚来,谁敢说自己一次没召回?智能驾驶行业都在试错,发展靠迭代。可问题是,试错代价到底要不要让早期车主承担?你体验黑科技本该兴奋,谁愿意变成“小白鼠”?

智能化的根本逻辑,本来是让机器帮人减负,但现实往往变成,把人卷入到以往不用操心的场景当中。本来老司机过施工路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惊无险;NOA这种“半智能”突然在分叉路口给你扔出个“请接管”,你万一分心、分神,那真是喜剧变悲剧。

而且不要忘了,智能驾驶体验一定等于安全?你开的舒服了,眼睛一闭,手脚一松,系统出bug了你都没察觉,出事故只能默默担着。就像高速夜路开远光,系统以为“他娘的啥也没有”,结果前方临时施工给你来个急变道,算法反应还没到位,你已经撞上去了。

这一次,召回对小米是“背水一战”。企业要挣钱,要交付,要控制成本,想多卖点低价高配的爆款车,这是生意经。可当技术边界没守好,这些“线上的补丁”终究难掩高风险底色。不只是小米,全行业都得反思,到底要做“营销神话”,还是安全底线。

小米手机当年狂奔,是拿着“性价比”单刀直入市场,啥功能没做好都能靠快速迭代和“米粉原谅”。可汽车和手机不同,车不是谁都愿意做小白鼠,人命关天不容有失。所以不管你怎么洗地,智能驾驶永远绕不开“安全”这个最硬的命题。

未来的汽车,肯定会越来越像智能手机,升级靠OTA,功能越来越新,技术越来越嗨。但只要人在,驾驶的责任始终落在人头上,甩不掉。技术固然能带来便利,但一旦你过度信赖,现实就会不断提醒你:天上掉馅饼的背后,总有人押上了试错的代价。

小米这次OTA召回,仔细琢磨,其实就是给整个行业敲了警钟。少玩一些激情营销,多补一补底线逻辑;多想一点极端情况下的风控,少讲点“自动驾驶”怎么牛。消费者其实已经不稀罕你说什么AI多先进,更想知道:关键时刻,能不能保命?能不能心安?

智能汽车这么卷,这么疯狂,咱最该关注的不是又多了什么黑科技,不是股价涨跌,而是这辆车到底靠不靠谱、稳不稳当。说到底,你可以挑战各种商业边际,但安全,从来都不是可以用涨粉、热搜、补丁来弥补的。哪天,等到智能驾驶真能稳住极端工况,救得下一条命——这技术才是真正成熟的。现在,离这一步,还有路要走。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