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那几天,宝马、奔驰、奥迪这德系三巨头,跟约好了似的,把压箱底的纯电新车全给端了出来。那架势,恨不得在脑门上刻四个字:Allin电动。
可这热闹劲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心虚。这边你追我赶的发布会还没散场,那边上汽奥迪Q5e-tronSportback上市半小时订单破万的消息就传开了。听着像一针强心剂,但你要是细品,这更像一场豪赌,赌桌就在中国,可BBA心里的那份纯电焦虑,根本不是一个爆单就能摆平的。
老贵族,不香了?
奥迪这回是真急了,Q5e-tronSportback起售价直接干到了二十三万多,比自家烧油的兄弟Q5L还便宜一大截。这不明摆着嘛,就是要脱下西装,跟蔚来ET5T、小鹏P7i这些新势力赤膊上阵,贴身肉搏。这种“油比电贵”的玩法,简直是把豪华品牌最后的遮羞布都给扯了下来。
说白了,是人心变了。有份调研数据把这事儿说得透透的,现在超过七成的人买新能源车,第一眼看的是智能驾驶和车机好不好玩,还在乎你那百年品牌光环的,连三成都不到。数字不会撒谎,今年奥迪全球销量哗哗往下掉,蔚来的销量倒好,顶着风涨了三成多。
更别提小米SU7,一上市就跟抢白菜似的,十万订单瞬间清空。年轻人们用真金白银告诉你,他们宁愿为“科技平权”买单,也不想再给传统豪华品牌的溢价交什么“智商税”了。奥迪这订单看着是挺热闹,可你再瞅瞅BBA八月份的纯电销量,宝马抠掉MINI才三千多辆,奔驰所有纯电车型加起来一千都不到,奥迪更是惨,三百多辆。这点销量,怎么撑起一个电动的未来?
一手油门,一手刹车
面对这局面,BBA的策略突出一个精神分裂。奥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边厢,急吼吼地抱上华为的大腿,要把乾崑智能驾驶系统塞进新车;那边厢,又悄悄给自己留后路,宣布燃油车生产线还得再转几年,至少撑到2026年以后。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拧巴姿态,直接把消费者给整不会了。你说,这让大家怎么信你搞电动的决心?有机构调查,超过六成的人都觉得,只有一门心思干纯电的,才算技术真牛。当特斯拉一年就能迭代一次,小鹏的XNGP都能在城里随便开的时候,奥迪那套三年磨一剑的传统研发节奏,看着就像个笨重的大象。
要命的是,智能化这块兵家必争之地,BBA几乎全线“外包”。奥迪找华为,奔驰拉吉利,宝马更是早早锁定了宁德时代。这种合作是能快速补课,但也让自己的招牌越来越模糊。当引以为傲的MMI系统在流畅的鸿蒙座舱面前卡得像上世纪的产物,这护城河里还剩几滴水?
跪舔,但姿势不对
为了讨好中国市场,BBA可以说是把“含中量”拉满了,就差把“我爱中国”刻在脑门上了。宝马让中国团队决定智能驾驶的节奏和内饰;奔驰的长轴距GLE也由中国团队主导;奥迪更狠,直接为中国市场搞了个新品牌,连经典的四环标都打算换掉。
本以为这么下功夫,总能抓住中国这根救命稻草了吧?结果发现,用力过猛,路子走偏了。他们卯足了劲迎合所谓的“中国审美”,搞出来的大格栅、夸张设计,被海外网友吐槽像“愤怒的胖鸟”,国内的年轻人也不买账,觉得宝马的“大鼻孔”丑得清奇。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讨好。
更关键的是,就算姿态放得这么低,他们的纯电产品在续航、空间这些硬碰硬的地方,还是被比亚迪、蔚来们按在地上摩擦。想靠中国市场续命,却发现连游戏规则都没摸透,这根稻草,伸长了手也够不着。
自家后院,早就起火了
其实,把BBA的焦虑全归结于中国市场的内卷,多少有点找错重点了。他们真正怕的,是悬在自家头顶的那把剑——欧盟那条“2035年全面电动化”的政策红线。这才是真正的催命符。
奔驰高管嘴上说着“我们在电动车领域已经是顶尖,不用怕中国”,宝马董事也表示对中国市场抱着“敬畏心”,但这些场面话,根本藏不住背后的慌乱。在他们的老家欧洲,充电桩比共享单车还难找,电网建设更是被吐槽得等上几十年。
车企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求着政策给松松口,结果直接被怼了回去。这条硬杠杠的政策,才是他们焦虑的根源。中国市场就算卖得再好,也解决不了欧洲本土的转型危机。所以,哪怕“含中量”再高,BBA的焦虑也一点没少。
笔者以为
奥迪定下的年销200万辆目标,和今年全球销量下滑的残酷现实,中间隔着的,是整个新能源时代的滔天巨浪。这场豪赌,本质上是所有传统豪华品牌的生存之战。
当一块流畅的大屏比Nappa真皮更能打动人心,当软件OTA的速度比底盘调校更能决定用户体验时,BBA必须重新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豪华?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行业规则改变的时候,就是王座上的人换一轮的时候。对于这些百年巨人而言,最大的悲哀或许不是输掉一场新能源战役,而是赢了几个订单,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时代踢出了牌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