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上汽的目标压力算是比较直观的。看完10个月的数据,我心里估算,他们差的那几万辆可能不止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
比如比亚迪,虽然已经完成了370万辆,离460万辆的目标还差90万辆。但今年自动驾驶、刀片电池都亮出了标语,宁德时代的供应链也逐步跟上节奏。其实他们进度还算快,尤其是在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节奏中,估计年底能多卖个十来万辆。关键还是他们的产能布局——去年建的那几座新工厂,现在快要满载,据说最早明年一季度就能试产。
上汽的情况,也差不多。第10个月已达364万辆,目标难度和比亚迪几乎一样。只是我觉得,上汽的销售网络比比亚迪更深,渠道多,用户基数庞大,去年那会朋友说过一句话,买车就是买惯。我想是不是相较之下,他们平常压力更大点,因为谁都知道,上汽的老车挺扎实,车主卖一辆,再买一辆,惯就形成了。不过短期来看,拉点销量,差十几万辆也不是大问题。
至于吉利,势头明显最轻松。今年当然算是稳得一批。10月已经完成了247万辆,剩余的目标53万辆,分分钟都能搞定。吉利的优势就是他们的车型线够宽,SUV、紧凑车、MPV都有人气。去年搞了几次促销,买车人群反应还不错,尤其是双11的优惠力度,也让他们库存不至于堆积。截至目前,看起来全年达标只剩下怎么把目标调节得更合理了。
反观奇瑞,目标定得高,销量没追上。就算他们今年在出口上投入不少,但国内市场涨势放缓,尤其是在传统车向电动车转型中,奇瑞似乎没找到快跑的节奏。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的目标比去年多了30%,这对他们来说,压力明显大很多,估计年底有几成机会完成,也得看明年的新车推出节奏。
说到别的车企,我觉得广汽、东风、北汽的压力就大了。有些车系更新不及时,渠道有点滞后,加上今年的节奏他们掌控得不好,目标算得很高、任务很重。尤其是北汽,那种老车存量大,但新车推广难的感觉,似乎只有等着冻库存的命。
长城这边,有点特别。他们虽然只完成了约106万辆,离目标200万辆还差94万辆,但销量持续在增长。感觉他们的模式就是稳扎稳打,加点新技术,比如坦克、霍皮、欧拉,市场越来越接受,也许明年还会有意外惊喜。他们的销量数字再怎么追不上大咖,但增长的节奏,其实挺让人欣慰。
至于新势力的崛起,是真的在改变着行业格局。去年还觉得造车靠合资撑起一片天,但民营企业的技术、供应链都在奋力追赶。你看小米、理想、蔚来,虽然还在打磨产品,但市场反馈已经告诉我们:拼创新、不靠浑水摸鱼,才有未来。
坦白说,供给链的博弈真的特别激烈。去年我朋友打趣说:你知道吗?造个电池,就像盖房子,钢筋、水泥都要到位。去年有个供应商告诉我,涨价风一刮,成本马上多出10%。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其实透露了行业的动荡。每个车企都在盯着供应链的脸色走。
研发也是个隐形的战场。你可以比喻他们像厨师,想做出新菜,原料好很重要,但还得看厨艺。有人能用同样的原料做出截然不同的味道。比亚迪去年推出的刀片电池,算是厨房里的新锅底,把成本和安全两个因素都兼顾了;而某些传统车企还在试图用翻新旧锅,结果火候就不上不下。
说到车企目标,最大的难点其实还是市场的实际反应。比如奇瑞,虽然喊的目标高,但明明销量涨得比较平稳,却就是达不到。一方面市场受限,另一方面产品线或多或少还停留在改款续命的阶段。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买辆车时经销商给我推荐的一款,卡在假期促销后的尾巴。放心,普通人消费惯是个盲区,但我觉得他们都算得很清楚年底冲刺的份额。而且你要问我,为什么很多目标都定得那么高?我猜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市场信心,估计是看到去年一些车企突围成功,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调。
最后反正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你会不会觉得,传统车企的压力逐渐变大,尤其是像长安、广汽、东风这批老牌,虽然在销量上还算坚挺,但人家的技术门槛在抬升。新势力看似不堪一击,实际上还挺善变。我接到消息,某个新锐品牌明年就准备推出一款能续航1000公里的车型,估计售价也不会过分离谱,市场又会再掀一波浪。
真不知道,下一记惊喜会落在哪,也许就是那个还没露面,但实际上已经潜藏着火力的牌。
你觉得,行业的下一个关键点会是什么?是不是技术突破,还是渠道突围?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