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几年在中国汽车圈一出手就起风浪,这次连续三款重磅车型更新,有点不走寻常路了。很多人都在问,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电车圈卷得太厉害,比亚迪换打法了?我今天就借着这三款新车的机会,聊聊我的看法,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先问大家一句,国产车想要“翻身做主人”,到底靠的是啥?以前是不是都觉得得有黑科技、得卷价格、得一次又一次提升参数,这条路线比亚迪走了好多年,从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一统新能源江湖,到DM混动、云辇底盘,确实牛。但是问题来了:技术牛了,用户买账吗?卷到最后,大家图啥?用户到底最在乎什么?
这次比亚迪搞的大动作,显然不完全是过去那套了。你看,新一代唐DM-i,把入门价格直接拉低,好多人一看“嚯,17万不到能买中大型SUV”,这门槛是一下子拉到底了。其次,重点可不是原来的“我比别人多几公里”,而是用户真关心的哪些点?——续航提升到175公里,6.6L车载冷热箱这个被无数人念叨的配置,被直接安排上了,语音控制跟AI大模型也是时下潮流,这是真正考虑到家用场景和舒适性。
同样的事在腾势N9上也能看到,外观上直接换成8种颜色选,还整了大气的双拼色,豪华感拿捏得死死的。但是外观只是皮,最狠的变化是“内在”——你要空间他给空间,2+2+2大六座,零重力、18项调节,第三排搞成可以前后移动、可躺可坐,甚至打造“头等舱+大床房”的既视感。车上10块屏幕,全家每个人都能玩自己的,连副驾都有独立大屏。为什么搞这么复杂?我觉得答案很简单:现在买四五十万SUV的家庭,没几个是纯粹拉风,更多是照顾家里老人孩子、讲究出行体验的。以前都觉得中国车就那点噱头,现在人家腾势一句话——让你全家都不晕车,说得多实在。你带一车人出去玩,把晕车和不舒服这种小痛点彻底解决了,谁会不动心呢?
还有,讲智能辅助,看似是装B,其实真落地的体验很关键。以前宣传辅助驾驶就是“我有激光雷达,我有芯片”,这回叫“天神之眼”,一通讲怎么让你雨雪天泊车不慌张,小白司机也能秒秒钟泊好车、进出闸口全自动。你会发现比亚迪的思路悄悄变了:不是我卖什么技术,而是你需要啥,我就把技术变成能用、好用的东西。
再说说海豹07 DM-i,车身长了点,续航也加了,最直接的动作其实是降价。注意,这些变化和优惠都是建立在原有底盘、系统、安全和动力水准上的,并没有那种“阉割版”,这点就很显诚意。
为什么比亚迪突然改路数?技术储备多了,掌握生态优势之后,是不是该想想怎样让车主更愿意买?中国汽车到今天,从靠政策走到靠市场,用户不是那种“你宣传什么黑科技我就买什么”,而是“你能不能让我花的钱买来实在的舒适感、便利性、安全感”,这些才是刚需。你说你有自主知识产权,这年份谁关心?最后都落在体验上了。
当然,也有声音说,比亚迪是因为这两个月市场压力大,尤其7月销量有点下滑,才想办法新推法。我不觉得这是什么负面,反倒正说明比亚迪反应比谁都快。熬了这么多年,谁比他们更懂中国消费者心里的小九九?谁能在第一时间把体验、价值、价格三个因素横竖打磨?
你细品能发现,整体思路就是“技术继续升级,但技术话语权转到背后,舞台中心留给客户体验”。扩展到品牌上,原来比亚迪自己干自己,分三个网——王朝、腾势、海洋,大家单打独斗。现在技术共享,加速下放,每个品牌都能迅速跟风,把最新成果迅速上车。过去很卷价格,现在更卷体验。这让比亚迪有机会把“技术平权”和“品牌温度”同时拉满。
我经常觉得,国产车企有时候太爱“秀”,秀数据、秀创新,还搞那种“技术大赛”内卷。其实大多时候要的就是一杯白开水,别光给用户灌鸡汤。比亚迪这波用实际行动告诉同行:市场和用户说了算,卷到最后不能光让经销商笑,口碑更得能让用户笑出来。用户如果用得爽,多花几万块升级配置都值。大家以后买车,注重的不光是“比亚迪有啥新科技”,而是“我能不能在可以承受的成本下享受到市面上最舒心的技术和服务”。
顺便插一句:「云辇」、多屏、激光雷达,曾经是高价车才能有的东西,现在被大大方方平移到更入门和大众版本。这路数继续玩下去,等于把用户期待的门槛一降再降,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谁还敢说花30万买国产就是“浪费”?家用车从面子到里子全替你想明白了。反而是一些合资车企还在迷迷糊糊端自己老本,慢半拍就被赶超,现实很残酷,但用户可不会等你。
有朋友问我,「比亚迪会不会走向‘品牌虚胖’?是不是太快了?前面新势力掉坑里都是因为烧钱、没良心…」我的看法是两回事。新势力问题多了去了,有的是没技术沉淀,有的是没成本控制,有的只是靠画饼融资。比亚迪这套打法核心还是“实用”,既要实验室牛,也不能在市场上飘,谁掉队就第一时间修正。你说谁会不服?
咱们打个比方,现在买房、买车、买家电,大家是不是都吃过厂商“宣传忽悠”的亏?最怕买东西前画大饼,买了之后啥都不管。新能源车第一波野蛮生长,大家眼花缭乱,现在流行的是沉下心,是从体验、服务、价格三方面让用户能真正享到实惠。能这么快变通的国产头部企业,说实话也就比亚迪和极少数几个了,合资车就算再牛,也没这个速度和诚意。
最后想提醒一句,咱们买车不能再傻傻看广告、迷信“遥遥领先”了。比亚迪的变化,其实对所有品牌都提醒了:时代变了,谁真正懂用户、站在用户角度琢磨问题,谁才有未来。别被花里胡哨的技术噱头迷住了眼,回归生活、回归体验,这才是现代车企最该做的功课。理性消费者挑选时,也请多想一层:“这台车、这技术,是真为我服务,还是继续收智商税?”等你想明白这一层,未来的汽车市场,说不定真能靠“用心”到达新的高度。
这波变阵,算不算中国新能源车进入下半场的决定性一枪?留给大家考虑。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