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到门口,看到一辆新奇瑞iCar V23赛博版静静停在那里。轮毂上那个陶瓷风格花纹,好像每次转动都在跟我调皮地说:你看我这个新造型好奇怪。我心里琢磨,它的外观设计,尤其赛博风的配色,确实很年轻,特别是那金属哑光银让人觉得未来感蛮重的。
我跟一朋友吃完饭,他看了一眼问,这车看着挺气派啊,动力咋样?我嘴上说,估摸着,还挺猛的。估算一下,185kW的单电机,放进这个体积,也就是说,要比我家那辆普通纯电多动不少。其实我自己开过几款,动力表现不算差,但实际开起来的感受,我得承认他比我预想的还要线性顺滑。你知道,有时候电动车的推背感其实没那么夸张,尤其是快到200kW以下,反而像那种专注推你直线走的感觉。
跟兄弟说起,谈到空间,他皱了皱眉,4座,空间咋样?这个问题,我其实心里早有数。按尺寸:长宽高4249/1915/1845mm,轴距2735mm,底盘宽,又宽敞。坐进去,我觉得还挺舒服,尤其是后排成年人长途坐个两小时也不觉得闷。这个座椅布局,从实际体验来看,比某些同价位竞品稍大点。据我观察,车内布局还比较实用,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只是按钮布局有点密集,惯之后挺顺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这个车的中控居然支持高通8155芯片,意味着反应速度和连接稳定性都不错。说到这我有点疑惑:是不是这个芯片让它在车联网上比同级车表现更灵敏?我猜也不全是,毕竟硬件是底子,优化就看软件了。想起之前我试过一款车,亮点在于系统反应快,像苹果手机一样顺溜,但用久了就会卡顿——是不是软件优化才是胜负关键?其实这一点,供应链参与也是非常重要,比如说芯片供应稳定,才能保证后续升级。
关于续航,手头的体感数据,大概是:550公里的版本,CLTC续航还算实在。实际日常估算,百公里电耗在15度左右(这是样本少,体感估算),电池80kWh,换句话说,续航几乎可以跨个市区跑一天。比起我以前那辆燃油车,算下来,日常油费大概一百多块,电费每度0.5元,百公里成本在7块钱左右(粗算,效率不一定相同),算上充电的便利性,还是挺有吸引力。
我还在琢磨同价位‘真·性能’,比如某个合资品牌的类似SUV。实操差别不大,比如开起来,对于我这种普通用户,哪怕只追求开得顺畅,二者的差异也不大。不同的是,那款车的储物空间设计,更偏向硬核实用,但少了点年轻时的潮酷。
对比一下,我觉得奇瑞这次把赛博元素融入,也算心思活络。你知道,客户的需求其实很细腻:一方面,要有年轻时抓住潮流的元素;另一方面,又得靠谱,不能出啥大问题。毕竟,研发就像在做一锅汤,材料用得好,味道才正。供应链的稳定,保障了电池、芯片的持续供应,也相当于在给这个汤打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它的双电机四驱版本,配合490牛·米扭矩,从技术上讲,驱动力很强,但我猜这种拼力量操作,实际驾驶感受会不会太硬?——(这段先按下不表)不,反正我自己开过类似的,平顺性还是不错的。倒不是说不麻烦,只是有时候觉得,动力再多,日常用到几成?或者说,有没有必要为了某个数字,把油门踩死,才算配得上这个价位。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这一类车型,可能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参数越高越亮眼,但实际上,开起来才能知道是不是更真香?唉,我是不是有点偏激?也没办法,真要做到理想的年轻、潮酷又可靠,每次研发都像是在做那种完美的拼图,但拼到总会遗留点碎片。
我在想,卖车的和维修的,面对这些新鲜设计,一般怎么想?我认识的修理工曾经说过一句话:新款车,除了电池,别的都能看懂,但那个微调系统要花点时间研究。——要是还得神速上手,像我这种普通用户,心里还真会打个问号:修理它的难度会不会比传统车还高点?这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供应链瓶颈,也是个隐性问题。
留个问题吧:这样的车型,真正的年轻人标配会不会是只是一阵潮流?以后会不会有更多赛博风变成标准配置?或者,它的五年以后,车价会不会变得很城中热窝——普通人还敢买吗?就像我小时候的那份梦想,一直在变,变成另一种未来的可能。
一想到这些,心里还带点小期待。也许,下一辆车,就是能让我每天都盯着那块未来感的屏幕,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那种感觉都值得期待。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