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单月净赚10万的"黄金赛道",如今展厅关停率高达78%!2025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量断崖式下跌至35.77万辆,这个数字比墨西哥少5.3万辆,比阿联酋少1万辆——三年前还以340%增速狂飙的俄罗斯市场,正在上演全球汽车贸易史上最戏剧性的反转。
"报废税"屠刀下的生死时速
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的一纸公文,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2024年10月起,进口车报废税暴涨70%-85%,车龄超3年的二手车税费直接从11.4万飙到20.8万人民币。更狠的是2025年新规:进口关税系数调至20%-38%,清关费最高加收3万卢布。这相当于给每辆中国车套上三重枷锁,有经销商苦笑:"现在卖车像在替莫斯科海关打工"。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一季度关闭的274家汽车展厅里,213家挂着中国品牌logo。奇瑞收缩业务线,中小车商集体停摆,曾经靠转口贸易钻空子的中亚通道也被俄海关重兵把守。但戏剧性的是,同期长城汽车在俄销量逆势增长——这个2019年就布局图拉工厂的"异类",如今本地化率超65%,不仅躲过高额税费,还能拿政府补贴。
从"捡漏王"到"替罪羊"的奇幻漂流
时间拨回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欧美日韩车企集体撤离留下的市场真空,让中国品牌市占率从19%火箭般蹿升至68%。2023年115.8万辆的出口巅峰,15个热销品牌清一色中国标的盛况,让莫斯科街头一度被称为"东方汽车博览会"。
但这场狂欢注定短暂。俄罗斯政府很快发现,进口汽车每年导致约120亿美元外汇流失。于是"报废税"这个精巧的阳谋登场了:本土车企可全额退税,进口车则实打实缴纳。俄工业部长切柳科夫说得直白:"我们要的不是贸易顺差,是生产线"。
墨西哥的41万辆与长城的92万辆
当俄罗斯市场剧烈震荡时,中国汽车的全球版图正在重构。墨西哥以41.07万辆接棒"出口冠军",阿联酋36.78万辆紧咬其后,比利时、英国的新能源订单持续放量。更耐人寻味的是长城汽车的财报:前三季度在俄销量突破92万辆,但利润下滑17%——这正是本土化必然经历的阵痛期。
有分析师算过一笔账:在俄建厂虽需投入5-8亿美元,但相比每辆车节省的3.8万税费,产能达到15万辆即可盈亏平衡。眼下比亚迪、吉利已启动俄本土化评估,而奇瑞的犹豫不决或许解释了为何其展厅关停比例最高。
没有退路的"俄罗斯轮盘赌"
这场博弈远不止于关税数字。西方品牌回归的阴影始终盘旋:俄罗斯消费者对丰田、现代仍有执念,78%的持币观望者中,过半在等待传统燃油车归来。更棘手的是售后网络——当中国车企忙着应付关税时,宝马的87家俄授权服务中心仍在 dormant状态,随时可能苏醒。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的警告正在应验:"出海不是搬家,要带着产业链扎根"。当俄罗斯用税费大棒逼车企二选一,中国汽车的应对之策早已写在长城图拉工厂的车间里:那里生产的哈弗F7,零部件本土化率每提高1%,成本就下降0.6%。这场58%的暴跌,或许正是倒逼中国汽车从"贸易出海"转向"技术出海"的残酷成人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