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想置办家当,尤其是头一辆座驾的后浪们,估计脑壳疼。资讯轰炸,各路车厂恨不得把压箱底的黑科技全塞进去,然后跟你说:“盲狙准没错!” 但真能闭着眼下单?我看悬。
一边是“智驾飞升”,好像不开自动驾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电车;另一边是“价格血拼”,20万预算,选项多到晕头转向。关键来了,这些车真像广告里那么玄乎?还是只是厂家们在“卷”概念,割新韭菜?
就拿最近窜红的智己L6来说,上汽集团的“正规军”选手,直接把激光雷达、四轮转向这些原本高阶玩意儿,打包塞进20万出头的车里。这手笔,确实有点“掀牌桌”的意思。不少人咂摸出味儿来,这才是老牌车企的苏醒,要跟后起之秀们硬刚了。
但琢磨琢磨,这种“入门即满配”的路数,真能让消费者沾光吗?还是说,只是把成本挪到售后服务上?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道理门儿清。而且,四轮转向这玩意儿,对于日常通勤真有那么刚需吗?还是只是一个噱头?
再瞅瞅零跑B01,标榜“15万级全能王”,颜值、续航、智能驾驶,好像啥都不落。这年头,年轻人买东西,颜值是硬道理,零跑也算拿捏住了,摩根粉车漆,潘通联名,花式配色,直击Z世代的G点。但问题是,15万的价格,真能把这些都做到顶呱呱吗?还是说,只是在某些方面做了让步?
比亚迪海豹智驾版,更是大手一挥,把“天眼”系统下放到20万级市场。王传福甚至放话:“智驾将像安全带一样普及!” 听着很美好,但安全带普及是因为它真的管用,而且皮实耐操。智驾呢?现在有多少人真敢全身心托付给自动驾驶?又有多少人愿意为八成用不上的功能买单?
与坊间认知相悖,智能驾驶的铺开,可能不像厂家吆喝的那么顺溜。一方面,技术本身还在迭代中,安全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的接受度,也参差不齐。很多人仍然笃信,开车是一件需要自己把控的事情,而不是把性命交到机器手里。
当然,也有像极氪007 GT这般,纯粹为了取悦年轻人对速度和激情的渴望而生的车。2.84秒破百,这数据,直接碾压一票跑车。但这种车,注定是少数人的玩物。毕竟,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实用性才是王道。
扯到这儿,就不得不cue一下小米SU7了。雷军的“封神之作”,自带热搜体质,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围观。但产能爬坡问题,也让不少人望洋兴叹。顶配版81.49万的价格,更是让很多人直呼“告辞”。所以,SU7到底是一款“国民座驾”,还是一款“钢铁直男的终极浪漫”?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锅甩给“新势力造车”时,是否忽略了传统车企也在奋力转型?实际上,各家车厂都在绞尽脑汁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优势,都在试图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圈粉。
仅仅从价格就能窥见,“内卷”有多么惨烈。曾经高攀不起的配置,现在都开始“跳楼价”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喜闻乐见。但同时,也需要擦亮眼睛,别被天花乱坠的宣传迷了心窍。
所以,2025年,后浪们的第一台车怎么选?我的拙见是,别死磕“顶配”,也别只盯着价格。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挑选称心如意的车。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撑场面的。
就像开篇说的,资讯爆炸的年代,更需要冷静复盘。别被“盲狙”的口号带偏了,擦亮眼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款座驾。而所谓的“智驾平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好用不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