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过,最近小米汽车的这个“尾款风暴”啊,是真的炸翻了整个二手市场
一句“你们坚持‘霸王条款’,我不如去找黄牛!”直接出圈,背后的故事比你以为的还要离谱
咱随便刷刷论坛,聊天群就能看到无数被困在小米SU7Ultra购车协议里的“勇士”,他们要不是在焦头烂额赶尾款,要么就一边算钱,一边惦记着订单能不能出手
问题到底出在哪?难不成小米打什么“创新”旗号,就可以让买车的人先交钱、后提车,甚至人没见到车就要拿近60万现金去“续命”?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单是买卖车那么简单的事儿了
什么法律风险、商业伦理,还有花式爆表的灰色产业链,全都参合进来了
咱就是说,小米到底出什么“新花样”?消费者该怎么看透这片“套路云”?说不定,背后的这盘棋还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看协议那几条,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小米第3.2条写得文邹邹,实际上暗藏杀机,说什么“锁定订单后,随时可能被通知付清余款”
但现实是啥?有些SU7Ultra车主排产都标着22到25周,人家正惦着下半年能提车,冷不丁就收到了“七天之内付清57万”的通知
啊这?
你要说抢iPhone都没这么绕吧
还没看到车影儿呢,钱已经要躺在别人口袋里了
消费者傻眼不说,更夸张的还是第5.3条——只要没按时交钱,定金不退
想想,这不是逼着大家提前做出“人生大抉择”嘛
杭州那位可怜车主,四月交了定金,十二月还没到,又被要求提前尾款,结果车什么时候能提却又延后一年?
这买卖,怎么看怎么像给厂商“捡了个大便宜”,买家却成了资金被占用还“等了一场寂寞”的无主角
资金空转,交付无期,两重“暴击BUFF”一齐加身,真让人感叹“创新套路千万条,消费者永远当试验田”
别以为这就完了,这流量时代怎么能少了黄牛和灰产的身影
小米订单一旦有价格溢出空间,黄牛就飞速入场
你以为黄牛只靠抢?人家玩得那是“PS银行流水”,冒充贷款资质,批量抢单
论坛聊天记录各种曝光,代抢套餐都“明码标价”:72小时帮你锁定稀缺配色
咱不是在买鞋抢票,这都快成了“金融衍生品”操作
到了闲鱼,翻一翻都能看到小米订单被加价3万、5万、甚至10万的,基础版不香了,Ultra版成了新一代理财神器
定金2万票面,黄牛一手加到10万,转手就是400%收益
想问一句,现实哪有这么暴利的行业?二手车商一句话点破天机:现在收订单比收车都挣钱,净利率往上三百,谁还苦哈哈卖二手车?
不过你还要想想,这么高的利润空间,法律真的“看不见”吗?民法典第586条说得清楚——车没物权登记,订单转让涉嫌合同诈骗
上海就有车主花八万买了转让订单,结果原订户反手撤约,一下子“钱车两空”
说到底,消费者热情买单,却被卷入了一场你完全不懂的灰色游戏,有点像买彩票,但这彩票几率是“负数”
这事闹到现在,除了普通买家有“满肚子火”,“新势力”交付规则这几年本来刚建立点信任,这下又被动摇了
你看看比亚迪,“见车给钱”,干脆;特斯拉,提车时结清,也是明摆着“东西货款两两对齐”
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前催款还强制锁单,打破了那个“付款只在见车后”的默认信任
蔚来连夜上新“无压力锁单”,给准车主90天缓冲,不怕你立刻下决定
小鹏更会玩,开了“排产透明化”,让所有配置和进度公开,大家明了了不少
中消协也不得不跳出来,“汽车预售条款”研讨要上日程了
官方盯紧三大坑:一是没写清付款具体触发条件的“随时通知”条款;二是企业单方面扩条款解释权,违约认定纯看脸色;三是资金占用所有风险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说白了,这三个“雷区”早就该下重点监管了
不然车企想怎么玩怎么玩,普通人只能哭着吞下“霸王条款”
其实小米也不是就坐着不管事儿
前两天刚推出了那个“定金翻倍”新政,为了干掉疑似黄牛,额外收2-4万保证金
咋一听挺对路,可实际操作起来“误伤群众”
广州陈先生亲历实录,他在车主群里问了句“能不能转单?”,第二天就被系统要求补交三万“诚信保证金”,这速度,比跑路还快
很多真实买家愣是被当成黄牛,被无差别处罚
结果呢?黄牛有办法钻空子,普通人又“躺枪”,你说公不公道?
那问题来了,普通人要怎么自救?啥防坑招数能在“创新大潮”里留住底线?
有了几条,记下来不亏
第一步,没见到车坚决不签附加付款协议,这不就是自愿跳坑么?
第二步,买卖订单APP每次变动,记得都录屏,有了证据才好维权
第三步,有人跟你吹“发票抬头”可改,警惕一点,里面大概率是黄牛手段
最后,真的遇见霸王条款,别怕,找12315投诉加购车协议截图,能对上条款才有理有据
不过还有个“坑中坑”,小米官方号说“支持验车后付款”,客服却连环强调“只要不交钱就不排产”,说是“阴阳话术”,你只能自己多留心,多问几句、录几句,逮住“模糊灰区”
咱不是杠,“企业的话术”有时候比协议还难懂
其实这些乱象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创新和责任的边界问题
新能源汽车如今产能焦虑本就是各家共同难题,可要“创新”不能拿割消费者做代价
SU7Ultra车主集体维权提交法院时,已经让这事超越了简单的商业纠纷
一句“我们要的不是特殊优待,只是见到车再付钱的公平”,把这个局面说透了
消费者没让你推翻规则,只想守住基本底线——预算是真金白银,买的是未来出行,不是一场无底洞的赌博
企业再创新,也不能一股脑把风险全甩给普通买家
这年头什么“契约精神”“诚信底线”,其实就是让你“花钱不糊涂”,看到车摸到方向盘心里踏实,不怕哪个突然跳出来收你第三轮保护费
尤其大厂,有多少创新,最好有多少责任
你不会希望以后的车市变成谁家套路多谁收钱快,谁家买家“等得久谁亏得多”吧?
那话说回来,每次有类似“押金门”“尾款梦”,总能暴露出市场里还没进化好的地方
这些灰产、黄牛、乱条款说到底都是法治和监管不健全的“孪生兄弟”,什么时候能有弹窗预警、协议模板“全民监管”,也许消费者才能真正松口气
现在嘛,只能说每个人都得抱着“防坑急救包”,聪明一点,慢一点,别陷到“套路深似海”里拔不出来
小米这次让大家见识了“创新的代价”,但同样也在逼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怎么做才能既赚钱又公平
希望以后大厂再玩标签,不是“霸王条款”而是“诚信标杆”才好
——你遇到过买车流程里的哪些“神操作”?觉得企业预售是不是应该有更多透明化保护?欢迎留言一起“神评论”,咱们来聊聊市面上的那些套路与安全感!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