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简单:比亚迪原定的“550万年度销售目标”,现在看来,基本就别想了。先别急着扯行业高大上的那些词儿,直接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卖不动了?为什么目标完不成了?比亚迪还有得救吗?这些问题,比“增长23%”“一骑绝尘”更实在。
说到目标,其实所有做销售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儿基本就是老板憋着劲儿定出来,拧着开工,反正最后有功都归老板,有错就归市场。比亚迪接下来得降目标了,原来550万,现在据说要砍到460万,16%的差距,等于承认:理想很丰满,现实啪啪打脸。卖不出去的东西,再怎么吹也没用,数字还是逃不掉的。
比亚迪这两年确实风光过,一路狂奔,啥数据都是全国第一。不过大家想想,这第一是怎么来的?是靠实力还是靠价格?还是靠那一轮凶狠的降价?大部分人买车,第一看便宜,第二再看品牌,第三才管你有多少专利。你呼啦啦降价,收割需求了,不是你真强,只是你真狠。结果其它车企反应过来,价格也往下砍,游戏又回到起点了。
现在说数据吧,8月份才刚出,比亚迪依然一哥,但一哥的日子不好过,后面追兵太多了。上汽集团8月卖了36.3万辆,快追上了。后面几家也都顶着,吉利、长安都很猛。之前的优势,现在快要没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业内人都懂,车企的“专利”那套,其实谁都在玩。你用刀片电池,他搞磷酸铁锂,你吹热泵空调,他整扁线电机。连三线厂都能说自己有“创新”,这些东西不是买菜大爷大妈关心的。真正买车的是普通家庭,大家关心的是:这车便宜吗?能省多少油?坏了修起来贵不贵?二手值钱不值钱?专利那堆话,说给投资人听行,对于市场,没啥号召力。
大家可能觉得23%的增长还不错啊,但别忽略一个重点:增长是在对比去年那个低点。去年的市场本来就萎靡,今年略微恢复点自然好看。真正可怕的是“负增长”。比亚迪今年的国内销量,连续两月负增长,而且下滑的幅度还在加速,这才是命门。
为什么会出现“负增长”?价格战降不动了,利差空间没有了。去年你能狂降价收割别人,今年别人也跟着降价,消费者变聪明了,一看还有得降,直接等等党。再加上大家都喊“技术为王”,都出新车型,产品同质化严重,哪个品牌都能上新能源、都能吹三电,谁也不是傻子。
这让我想问一句,当初比亚迪横空出世时,是真创新还是价格掠夺?大家都在造电车,以为自己是独角兽,其实不过是打工人。降价抢市场容易,持续盈利难。比亚迪有技术,这不假,但并不独特,换个说法:“没有竞争对手时你是王,有了竞争对手你就是市场里的普通人。”市场不认谁吹得响,只认谁能卖得多还挣钱。
从6月开始,汽车协会搞“反内卷”,倡议拒绝无序降价。你别看倡议那一套,其实结果就是:大家一起收手,玩不起了。你不降价,我也不降价,大家一起稳住平均售价,保证点利润。谁敢乱来,别人就一起围剿。于是,比亚迪的独家降价优势就没了,销量马上下去。这令人很清醒——比亚迪所谓的销量奇迹,靠的是价格优势,不是技术护城河。
一些人可能要为比亚迪鸣不平,“这不是技术的失败,是市场的冷淡”。这种说法其实是自欺欺人。没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只有相对的市场结果。你说刀片电池安全、比亚迪自研三电系统,消费者用几年会发现,大家都能做到,你一点也不稀罕。谁能持续降成本,让车更便宜,达到极致性价比才是真正的技术。
让我再问个问题,比亚迪能不能再回到一枝独秀的时代?其实答案很简单:除非全行业重新洗牌,那是不可能了。中国车企一旦掌握了电驱三电技术,大家没有巨大鸿沟,剩下的就是拼营销、拼价格、拼渠道。技术背后必须有品牌支撑,品牌背后必须有持续的用户口碑。降价、创新、服务,这三条卡住了,比亚迪现在只有“降价”,其它两个还欠火候。
再说说出口。有人提,比亚迪海外市场增长很强。其实海外的量还不够大,不影响真实盘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比亚迪,海外政策变动太快,老外对新品牌还算是尝鲜为主,还没形成稳定需求。只能说是锦上添花,不能主导真增长。
还有一个隐性问题。所有车企都在“年目标”上做文章,定多少多少辆的销量,搞得跟股票一样,实际上这些数字背后,是严重的产能扩张后的销售压力。每年都拉高目标,一旦市场不扩容或者增速变慢,库存压力巨大。比亚迪也不是第一次降目标,去年也有下调,只是今年更严重了。这个逻辑其实反映:管理层对于市场趋势的把握也没有多深,所谓“精准预测”,就是拍拍脑袋的产物。
关于被追赶,还有一个角度。比亚迪之所以能成为销量一哥,是因为进入市场早,吃到了行业红利。现在其它厂商都开始发力,技术门槛没那么高,造车不难,拼的是效率。大家一涌而上,谁卖得便宜买谁,谁便宜服务好买谁。一旦消费者不再认比亚迪“好用”、只认性价比,你还敢疯狂定目标吗?不能只靠过去的数据活着,未来才是最难的。
有意思的是,这种下调目标,不仅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遇到瓶颈了。有点像房地产黄金时代过后,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拼到最后只能拼谁死得慢。大家都想“扩张”,但是市场总量就这么多,拼来拼去只是互相内耗。谁能熬得住,谁能搞得定后市场,谁就有可能活下来。
最后,再聊一句:比亚迪不是无敌的,谁也不是。汽车行业是起起伏伏的生意,关键是你能不能在关键节点上看得远一点,而不是天天喊口号。“技术壁垒”不是吹出来的,真正的硬实力,是让用户口口相传,愿意花钱买单。降价能拉动销量,拉不动忠诚。目标订得高,业绩跟不上,报喜不报忧也没意义。谁都知道,车市变天了,群狼环伺,该吃肉的时候得跑得够快,跑不动只能被分一口汤。谁先明白这个道理,谁就能多活几年。
所以,面对比亚迪550万销售目标无望实现的现实,不妨认真思考一句:啥才是真正的“壁垒”?是价格,还是产品力,还是说用户信任?目标定得高没错,可别让目标变成了业绩的枷锁。潮水退了,谁在裸泳就一清二楚。老百姓买车,看的是真金白银的实惠,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你如果酒已经不香了,巷子再宽也没人来。只等下一次“技术革命”,再刷新一次行业格局。如果做不到,争第一也只是浮云。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