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又上干货了,续航超800公里的Model Y来了。在新能源这个江湖里,特斯拉始终像个大仙,无论怎么闹腾,销量都稳得一比。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别说追赶了,就算拼个吊打标语都不够力。你看看9月份的销量榜,Model Y竟然突破了五万台大关。要不是我对这个行业的敏感,真以为大陆车市都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
刚才翻了下笔记,特斯拉这次推的长续航后轮驱动版,CLTC工况续航高达821公里,售价28.85万人民币。你说,这价格是不是挺实在?就算打个八折,也还在跑600公里以上,城际高速无压力,中途也不用不停找桩充电。这车最吸引我的是省心和靠谱。很多人买特斯拉,并不是冲配置去的,而是冲着这个麻烦少,安全感足来。
+ 我刚才问了个修理工,买特斯拉腰包不鼓胀?
他甩出一句:就算打折,修车还不贵,配件也还行。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电池寿命、软件升级、硬件更换,的确存在成本波动。正常维护下来,用个三四年也能跑个三四十万公里,平均每公里的成本也不可怕。理论上,百公里能跑7块钱,算算还挺划算。
这次特斯拉的硬件优化还是挺打动我的。长续航后轮驱动版的整备质量比标准续航轻了30千克。你别小看这个差距,尤其在电池热管理和行驶稳定性上,轻一点确实会让整车表现更灵敏。它的电池包温度控制不到80度,市场上其它超过800公里续航的车型,很多电池温度都得100度左右才能达到标称续航。特斯拉做的,还是挺用心的。
配置上也没堆满。没有国产新能源那样满载而多嘴杂的选配,但一些该有的,都有。就像我朋友说的:能开就行,不花哨。你国产的很多车配置确实丰富,但性能上未必有优势,价格又比特斯拉贵个几万。要我说,买这些车,可能只为了看上去豪华一点,实际用车体验差别还挺大的。
不过我在想,国产那些超过100度大电池的四驱版本,是不是也能PK得过特斯拉? 他们虽然电池容量差不多,但跑不出特斯拉的续航,原因在哪儿?这是个细节问题。
你觉得,国产品牌能追上特斯拉的技术吗? 这个问题其实还得看供应链。国产车用的电池、芯片,虽然近年来强大不少,但要做出跟特斯拉搭配的整体软件系统,难度还挺大。特斯拉的闭环研发优势,别的厂真得啃老很久。说到这里,我还没想到的是,那些国产新势力,硬件都达标了,怎么还差在软件和用户体验上?这才是下一个决战点。
说到电池和电控系统,再拆开说个细节:特斯拉电池系统里,每个单体电池都经过严格调校,温控体系算得上狠角色。我曾问过一位设备工程师,他笑着说:我们用的仪器比特斯拉还贵。大概就是说,硬件虽然贵,但能保证续航稳定,这点很多国产品牌还没做到位吧?毕竟,电池温度一站式掌控,不然后续的寿命、能耗都打折。
再说,价格这个事。28万多的特斯拉,市面上的国产车型,几乎都能找到相应配置的选项。极氪7X四驱版,电池也在100度左右,价格差不多也是30万开外。而且你国产的这些车,虽然配置会丰富一些,但真用起来,表现还是有差距。小米Y7我翻了半天相册,没找到一辆真的跑得稳、耐用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偏见。
我猜测,可能没细想过,特斯拉的精简策略和用户黏性其实占了很大便宜。你用久了,发现软件生态、导航、自动驾驶辅助都自成一派。国产车虽然硬件堪比,但软件还在追赶,界面、反应速度,还是有差距。这导致用户愿意花钱买用着省心的。
临场想问你——如果你在挑新能源车,是更看重续航、品牌还是价格?我心里其实还是挺倾向性能和稳定性兼顾的,但要说细节,那还是觉得用起来舒服,省心最重要。的确,这种买车,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赌能用到三年、五年,依然不出问题的那份信任。
我还是挺喜欢那天碰到的修理工,他说:不要贪便宜,长远看,买个靠谱的,也算是省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行业,真是越研究越上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