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听朋友说卡罗拉省油耐造,跑滴滴能赚到钱,我差点就信了。朋友总是那样,嘴上不带沙子,一边说油耗低,一边吹说车还能划算到极致。说实话,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买辆二手车试试,说不定还能触碰点副收入,毕竟北京堵得慌嘛。
当时在二手市场转了一圈,主要瞄准那些年份不超过六七年的卡罗拉。记得那辆是2014年的,跑了将近12万公里,看上去挺干净,价钱合理(估算6万左右),还验了个车,没崴过胎。只可以预料的,车龄一长,平台出来就限制多。不是我小看二手车,实际上,越老越难符合平台的最低标准:包括车龄、年检、外观……我刚拔出那本车检报告,一股尘土味扑面而来(这段先按下不表)。
第一次试跑,确实感觉油耗挺低。朋友说得对,百公里油耗差不多6个左右(不确定,估算在5.8-6.2之间),比我之前开的小SUV要省不少。问了朋友,跑滴滴,能赚钱吗?他笑:看你怎么跑,长途不行短途还行。毕竟油省,磨合没啥事。 但他没说的是,油耗低的车,一般都得维护得当,轮胎省点钱,机油记得早换……实际上,车子每个月的油钱能省个几百(这是我粗心心算的),但长时间跑单之后,钱还是得看效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当时的感觉还挺欣慰:就算油低,毕竟北京堵车,很多时间都耗在路上。这让人误以为省油能多赚点,但实际上,油钱省了,时间也变得很宝贵。跑短途,百公里能赚个二三十块(体感),但要记得平台抽成,通常30%,这就把利润又削了一半。换句话说,真正能剩下的钱,不到一百块一单。
可事情没想到会这么复杂。刚开始还挺顺利的,跑了几天,遇到同事老李,他就跟我抱怨:你的车太省油了,看着省钱,实际赔的也不少。跑滴滴,最怕车年纪大,平台限制多。这句话当时没放在心上。只是觉得,平台限制?那我就多跑几单,说不定不费事。
直到某天,出了一单长途单,‘希望能多块钱’的心态让我没有多想就接了。一路上挺顺畅,直到临近目的地,车突然发出奇怪的异响,刹车也不灵敏。停一看,刹车片早磨完了(估算剩余1mm厚),我心头一沉。到修理厂,工人说:修一下要300块左右。还没完事儿,平台那边却限制我,不能再接长途,短途单也割了个黑名单。
这段经历让我心里一紧:车龄超过六年,平台限制就逐渐多了。这次限制,差点让我白跑一趟。修车毕竟是要钱的,本来就不多的利润,又得到修理店讨点便宜,算一算,莫名其妙就亏了百来块。
更有趣的是,那天我又和一个修理工聊,他说这车要跑滴滴,最多也就混个三年,年纪大了,车子就像老婆年纪大了一样,总得照顾。我挺喜欢他的比喻,一时间觉得怪有道理。
其实想想,二手车毕竟有个自然寿命。官方的车辆稳定性和耐用性,是数据上可以对比的:我看过某份估算,2014到现在的卡罗拉,正常情况下平均保值率在60%左右,换句话说,五年后贬值30%,但实际使用中,要考虑维修、油耗、限制……这些都不是数据能完整体现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同一价位的车,实际差别还挺大的。比如某些朋友买的2016年车型,外观几乎崭新,但底盘有点锈迹,车况的差异,比我预期的更明显。试车时,感觉底盘稳定,但胎噪稍大,和看上的那辆差了一点点。
时不时跑到修理厂那看一看,价格也算合理——换一套刹车这个星期差不多要200左右(我算得很粗糙),车跑多了,配件用品价格也会变,但我没细想过,养车成本其实挺高的。平常,百公里的油钱算下来差不多4块(估算,实际更高),维修、洗车、偶尔的换轮胎,还得算进去。
说到让人烦的地方,有次长途跑完,回程路上车突然抛锚,那天特别冷。我还得现场帮乘客找人修车,赔偿乘客误工费,差评也少不了。那次我心想:这车真不是神器,反倒开始怀疑省油耐造是不是个老话。
这事让我意识到,买车光看数据,远远不够。得结合个人使用场景。像我这种北京郊区跑,不高的油耗、耐用的车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平台限制多,车龄限制严,那赚的钱也就打了折扣。
哎,本来还打算多跑几年,谁知道这车一夜夜逼我换代。平台的政策变化太快——去年还能跑,今年就限制毕业生状态。这几年,平台的调控变得像拼图游戏,我怎么觉得自己像跟这个庞然大物斗智斗勇一样。
其实我还琢磨着,平台的限制是不是有意为难那些二手车主?毕竟新车新牌照,限制也少,赚的也多。而我这老车,脸上挂什么?其实一直挺纠结:既想赚钱,又怕折腾太多,真是越跑越亏。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经常想:是不是我太省油的车?油耗低180块一箱油(估算),但每天工作长时间,的波动可能比账面上的节省要多得多。
对了,跟你们讲个细节:我前几天看到一辆刚换完轮胎的卡罗拉,挺新淬的,轮胎新到连轮胎防伪带都还在,心里偷笑:这些车就算跑,保养得好,还是能撑几年。
但平台、车况、司机自己,任何一环都没得省。像我朋友说的:你那车跑滴滴,就像吃饭,省油是基本,但最宝贵的还是效率。
说来,我心里也挺烦的,不然怎么会写到这呢?关于这车,到底还是赔钱货多还是潜力股,我也没有明确答案。只是,折腾几次之后,发现,车不仅是个交通工具,更像个日子的小伙伴。
不如这样:你觉得,未来几年,平台政策和二手时代,会不会让所有的省油耐造变得只是一句老话?或者说,我是不是太小看了这个行业里那些隐藏的规则?
(这段先按下不表)一时之间,真有点矛盾,既不想换车,又怕这车再给我添堵。也许,真得坐下来算算,那百公里利润到底能留给我几块,不然也太瞎折腾了。
我还在琢磨:这种跑滴滴的模式,能持续多久?还是说,未来一定要换个角度,考虑更深层次的变革?这个问题挺难答的,但我相信,车永远不会变得简单。
你说,像我这样的打工司机,怎么才能在这复杂的局里,找到那份既能跑得快,又不用赔到笑的平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