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车盘点:宝马iX3亮相当续航黑马,特斯拉Model Y长轴版精准戳中家用需求
朋友们,这周车圈的热闹劲儿可真没断过,好几款重磅新车要么刚亮相要么已交付,不管你是想选台能装全家的纯电SUV,还是惦记着能耍点驾驶乐趣的跑车,总有一款能让你多瞅两眼。 我这几天不光翻遍了官方给的信息,还跟身边几个开了多年车的老伙计聊了聊真实感受,今天就用咱们普通人的视角,把这几款车的亮点好好说道说道。
先聊聊宝马刚发布的全新iX3,这款车可是宝马新世代平台(Neue Klasse)的头一款量产车,定位中型纯电SUV。 现款车型官方指导价40.5万起,不过去过4S店的朋友都知道,终端能谈不少优惠,老车主们对这点门儿清。 海外版年底就会先往欧洲交付,咱们中国版今年内会正式发布,2026年就能实现国产,想等这款车的朋友不用熬太久。 外观上它跟Vision Neue Klasse X概念车长得特别像,前脸那个重新设计的发光双肾格栅尤其扎眼,晚上一点亮,老远就能认出是宝马,概念车标志性的“回”形灯组和竖向双箭头日行灯也没丢,科技感直接拉满。 侧面还能看到宝马经典的霍夫迈斯特拐角,不过把概念车的流媒体后视镜换成了传统样式,隐藏式门把手也调成了弹出式——我那开现款iX3的朋友说,传统后视镜在雨天视野更靠谱,弹出式门把手也比隐藏式少了点故障风险,这点改动还挺务实的。 尺寸比现款大了一圈,长宽高4780/1895/1635毫米,轴距到了2895毫米,我在展车上坐过后排,膝盖到前排座椅能有两拳多距离,家用完全够宽敞。
内饰的全景iDrive座舱系统很有看点,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都配齐了,还有个17.9英寸的平行四边形中控屏,操作起来很流畅。 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版,会装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还专门针对咱们国内的路况和开车习惯做了优化,连底盘都有专属调校,跟Momenta合作的辅助驾驶方案也会加上,平时开高速或者堵车的时候,能省不少精力。 动力方面更是不用愁,基于800伏高压平台打造,用的是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首发的iX3 50 xDrive是双电机四驱,综合输出469马力,峰值扭矩645牛·米,0-97公里/小时加速才4.7秒,踩下加速踏板那推背感,试过的人都知道有多劲。 电池容量在75-105千瓦时之间,CLTC续航能到900公里,跑长途基本不用慌,支持400千瓦快充更省心,理想状态下充10分钟就能补350公里续航(WLTP标准),服务区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接着赶路。 不过现在同价位的自主品牌能买到中大型甚至大型新能源SUV,所以全新iX3国产后的定价特别关键,要是价格合适,再加上宝马的品牌和这些硬配置,竞争力肯定不差。
再说说本田Prelude,9月4号本田刚发了2026款的美版官图,说好了今年秋末先在北美上市,价格还没公布,想入手的朋友得再等等消息。 这款车基于思域平台打造,定位紧凑型GT跑车,走的是运动范儿路线。 外观用了全新设计语言,条状日行灯和下方大灯组凑成了贯穿式前脸,看着比思域TYPE R收敛不少,不那么张扬,日常开也不扎眼。 车身侧面是经典的溜背造型,2+2四座布局,隐藏式门把手配19英寸轮圈,还装了Brembo四活塞卡钳,光看侧面就知道不好惹。 尺寸是4531/1880/1356毫米,轴距2606毫米,整体比例很紧凑,我绕着展车走了一圈,觉得这种尺寸在市区穿梭特别灵活,找个路边停车位也不费劲。 车尾是掀背式尾门,还有分段式扰流板,贯穿式尾灯下面嵌着车型标识,晚上点亮了辨识度很高。
内饰有蓝白双拼和纯黑两种配色,我个人更爱蓝白双拼,坐进去感觉更清爽,不像全黑内饰那么沉闷。 标配10.2英寸数字仪表和9英寸中控屏,连手机不用插线,蓝牙一连就能导航、放歌,特别方便。 前排加热运动座椅包裹性很好,冬天开车再也不用冻屁股,8扬声器Bose音响放首喜欢的歌,开车心情都不一样。 最核心的亮点是第一次装上的S+ Shift模拟换挡系统,能精准控制发动机转速和电机输出,换挡的时候有那种燃油车的顿挫感,还会提醒你啥时候该降挡,开起来有那股子跑车的操控感,不像有些混动车型,踩油门总觉得少点互动感。 动力是2.0升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加双电机,综合输出203马力,前轮驱动。 底盘用的是跟思域TYPE R一样的高性能部件,双轴支柱前悬架加自适应减振系统,有舒适、GT、运动、个性化四种模式,想省油就开舒适,想撒欢就切运动。 听说整备质量控制在1360公斤左右,同级别混动跑车里算轻的,开起来不笨重,过弯的时候也更灵活。 现在电动跑车动不动就400马力以上,203马力看着不算高,但这款车把心思花在了机械质感和人车互动上,给喜欢传统驾驶乐趣的朋友留了个好选择。
接下来是已经开始交付的特斯拉Model Y长轴版(Model Y L),9月2号特斯拉中国就交了首批车,起售价33.9万元,定位纯电中大型SUV,专门把轴距加长了179毫米——明眼人都看出来,这就是盯着咱们中国家庭对大空间的需求来的,这点确实懂行。 外观延续了标准版Model Y的设计,封闭式前脸和分体式头灯没变,新增了星光金色车漆,我在交付中心见过实车,阳光下那颜色特别显质感,就是不知道要不要加钱选装,目前还没看到相关信息。 车身尺寸涨到了4976/1920/1668毫米,轴距3040毫米,侧面看着比标准版修长不少,后三角窗和后翼子板变大了,车顶溜背线条也平缓了,后排头部空间比以前舒服,不会觉得压抑。 车尾有调整过的黑色扰流板,还有专属的六座标识,全新19英寸封闭式轮圈用了前255/45 R19、后275/45 R19的鸳鸯胎,抓地力应该比普通轮胎更好。
内饰升级全围着空间和实用功能转,中控屏加到16英寸,还是保留屏幕换挡,习惯了其实挺顺手,刚开始可能需要适应两天。 六座布局是最大亮点,前两排是一体式运动座椅,第二排有电动升降扶手,最大仰角能到125度,长途坐第二排能半躺着休息,比坐飞机经济舱还舒服。 第三排支持电动靠背调节,还带座椅加热,冬天家里老人坐后面也不冷。 全车有三区空调,每个座位都能调自己喜欢的温度,后排还有8英寸娱乐屏,孩子坐车的时候看动画片,再也不吵着问“到哪儿了”,第三排还加了安全气囊和USB-C接口,充电、安全都考虑到了,细节想得挺周到。 动力方面,前后双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分别是193马力和269马力,综合462马力,加速不用多说,日常超车一点不费劲,红绿灯起步也能轻松领先。 82kWh三元锂电池组,CLTC续航751公里,我朋友订了一辆,说过年回老家600多公里,满电出发不用中途充电,省了不少排队等桩的麻烦。 底盘还加了C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过减速带的时候颠簸感比标准版小很多,坐着更舒服,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肯定喜欢这点。 现在Model Y还是中型纯电SUV销量第一,但阿维塔07/11、小鹏G7/G9这些竞品也一直在追,长轴版六座刚好补上了市场空白,价格又跟标准版差不多,不少人觉得以后这版本可能会卖得最好。
最后聊聊奥迪Concept C概念车,9月3号奥迪刚发布的,是款纯电双座跑车,展示了品牌新的“The Radical Next”设计理念,计划今年慕尼黑车展公开亮相,未来量产版可能在博林格霍夫工厂生产,喜欢小众跑车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下。 外观跟现在奥迪的车长得完全不一样,没走那种锋利线条、满是科技感的路子,反而回到了受包豪斯主义影响的初代TT风格,讲究简约和实用,看着特别干净。 全车是“钛金属”配色,车顶线条溜下来形成溜背造型,还有电动伸缩硬顶,夏天打开顶篷兜风肯定特别爽。 前脸和尾部的灯光都是水平排列的四颗光源,晚上点亮了特别好认,六辐轮辋和简洁的车尾扩散器,让整体看起来更利落,没有多余的装饰。
内饰延续了外部的极简风格,环抱式座舱里用了不少阳极氧化铝物理控件,颜色跟外面的钛金属色呼应,摸起来有质感,不像全是触摸屏那样冷冰冰的。 中央有块10.4英寸可折叠显示屏,能根据用的场景显示不同信息,比如导航的时候展开,停车的时候收起来,空调触控键整合在中控台中间,操作起来不麻烦,不用在大屏上找半天。 具体性能参数还没公布,不过奥迪说了是纯电动力,有望用跟保时捷一起开发的PPE电动平台,可能有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配置。 纯电架构让车身比例更像中置发动机跑车,不是传统的前驱布局,操控潜力应该不错,开起来可能会有跑车那种贴地飞行的感觉。 现在电池技术越来越好,电动小型跑车市场慢慢有了机会,除了这款Concept C可能成为TT的继任者,保时捷718电动版也计划用PPE平台,咱们中国市场还有SC01这样的新势力产品。 现在主流电动车长得越来越像,能专注驾驶乐趣和独特设计的电动小跑车,说不定能帮厂商找到新的突破口。
看这几款新车其实能发现一个趋势:不管是豪华品牌还是平民品牌,都在往“懂用户”的方向使劲——宝马为中国市场做专属调校,特斯拉加长轴距满足家用,本田守住驾驶乐趣不跟风,奥迪在设计上找差异化。 现在买车早不是单纯比参数了,而是看能不能贴合自己的生活需求:家里人多就需要大空间,喜欢开车就看重操控,常跑长途就在意续航。 毕竟一辆车好不好,最终还是得坐在驾驶座上、载着家人朋友的时候,才能真正感觉到它的好。 朋友们,这几款车里,有没有哪款刚好戳中你的需求? 你觉得选车的时候,是纸面参数更重要,还是实际用起来的体验更关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