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正上演一出荒诞剧:近百台小米YU7“准新车”涌入二手市场,其售价竟普遍高于新车指导价,溢价幅度高达1万至2万元,部分稀有版本甚至溢价1.6万元。这种“交钱即提”的魔幻现实,赤裸裸地将“时间”明码标价,使其成为市场投机者的新型筹码。这不仅仅是供需失衡的表象,更是非理性繁荣与市场机制扭曲的深层交织。
小米YU7自6月26日发布以来,市场热度堪称现象级,短短18小时内锁单量便突破24万台。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咋舌的漫长交付周期:标准版预计等待53-56周,Pro版48-51周,即便Max版也需33-36周。正是这种长达数月的煎熬等待,催生了二手市场的“时间溢价”。部分专业车商和黄牛,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精准捕捉到消费者急于提车的心态。他们通过抢订首批现车或高价收购,再以5000元至上万元不等的“转单费”,甚至直接加价转售,形成“二次加价”的链条,将二手小米YU7的价格推向虚高。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它与潮玩盲盒LABUBU被炒至数千元,以及德国豪华车市场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加价提车现象如出一辙,均暴露出热门商品在供不应求时,市场极易被投机行为扭曲的共性。
小米官方虽已明确表态不支持“转单”业务,并规定购车人信息无法变更,仅限直系亲属修改“上牌人”,但黄牛们正是利用了这种政策空档和信息不对称进行操作。此前,小米SU7发布时也曾出现“加钱转单”的骗局,导致部分消费者钱车两空。尽管小米法务部已对网络黑公关和黄牛采取法律行动,但订单转让中的法律规避和监管盲区依然存在。二手车市场中大量“0公里准新车”的出现,模糊了新车与二手车的界限,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侵蚀了品牌信誉,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最终为“等待”和“信息差”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而非产品的真实价值。这无疑是对“科技平权”理念的巨大讽刺,将一款本应普惠大众的产品,异化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要彻底终结这种“时间溢价”的狂欢,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汽车交易生态,绝非单方努力可及,而需车企、监管部门与消费者共同发力,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
首先,车企必须承担起首要责任。小米应立即强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能,缩短交付周期,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这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同时,必须优化订单系统,彻底堵死非官方转单的漏洞,并通过官方APP等渠道提供更透明、实时的车辆排产状态,让消费者清晰掌握交付进度,减少焦虑和被黄牛利用的空间。正如小米SU7在《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登顶纯电轿车榜单,这证明了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市场潜力。然而,这种价值不应被投机者所绑架。
其次,监管部门不应再作壁上观。对于“0公里二手车”的交易模式、订单转让中的法律规避行为,以及恶意炒作、虚假转单甚至欺诈行为,必须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法规和细则,并严厉打击。现行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法规,在面对这种新型的“时间溢价”炒作时,显然存在滞后和盲区。监管机构应借鉴其他热门商品(如潮玩盲盒)治理黄牛的经验,填补法律空档,确保市场公平。
最后,消费者也需保持清醒和理性。面对诱惑,务必警惕非官方渠道的“快速提车”承诺,选择官方授权的购车途径,避免落入“时间溢价”的陷阱。同时,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对于遭遇的欺诈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时间溢价”的非理性繁荣,如同市场中的一场虚火,终将消退。它不仅是对消费者钱包的掠夺,更是对品牌信誉的无形侵蚀。构建一个透明、规范、健康的汽车交易市场,才能真正让产品价值回归本身,让消费者不再为无谓的等待和投机行为买单。这不仅是小米汽车的当务之急,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成熟、赢得全球信任的必由之路。否则,再好的产品,也可能在黄牛的狂欢中,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