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

当国内车市陷入“价格战”泥潭,合资车企销量集体缩水的2024年,一家老牌车企却逆势交出了全年165.9万辆的成绩单。这相当于每天卖出4500台车,每小时就有188位消费者选择它。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企业既没有造出炫酷的智能电动车,也没有像新势力那样疯狂营销,反而把传统燃油车卖成了“性价比之王”。一汽大众究竟用了什么招数,在新能源浪潮中守住了阵地?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燃油车还能打?先学会“精准放血”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以前宝来卖10万,客户扭头就走,现在8万就能开回家,销量反而稳住了。”北京某4S店的销售经理老张,对去年这场价格调整感受最深。他记得2023年宝来月销勉强过万,到了2024年直接翻倍。秘诀很简单:入门款直接装上1.2T发动机,价格砍到8万以内。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这种“降价不减配”的策略,让一汽大众在燃油车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速腾从15万降到12万区间,硬是把A+级轿车的市场份额撑到33.2%;探歌直接降到12万,比某些国产SUV还便宜;就连高尔夫这种小众车型,靠着终端优惠2万的政策,愣是拿下了细分市场近50%的份额。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最经典的案例当属迈腾。当其他B级车还在纠结“降价伤品牌”时,迈腾主动推出两代同堂销售:老款降价清库存,新款升级智能配置。结果全年卖出17.5万辆,直接把隔壁日系竞品逼到墙角。一位车主在论坛吐槽:“去年买凯美瑞花了21万,今年朋友买的迈腾才18万,中控屏比我家电视还大!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新能源不冒进,专治“车机卡顿”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面对新能源车45%的渗透率,一汽大众的选择很务实:不追求“一年三款新车”,而是把现有产品打磨到极致。ID.4 CROZZ车主小李对此深有体会:“去年车机卡得像老年手机,今年升级了ID.S 5.0系统,导航比手机还流畅。”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这个细节背后是技术团队的“笨功夫”。为解决北方冬季电池衰减问题,工程师把电池电芯从宁德时代811换成更稳定的622配方;为提升车机流畅度,他们甚至把通信带宽从500K升级到2M——相当于把乡间小路拓成双向四车道。长春某4S店的维修师傅透露:“现在ID系列返修率比去年降了60%,车主抱怨最多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没有冰箱彩电’。”

“突围行动”大获全胜,一汽大众稳住基本盘,全靠“拿捏人心”?-有驾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反而圈住了一批务实派消费者。在东北零下20℃的寒冬,ID.4 CROZZ的续航达成率能达到75%,这让网约车司机王师傅果断放弃某新势力品牌:“花里胡哨的功能不如实实在在的续航靠谱。”

内部大换血,高管蹲店卖车

2024年底,一场罕见的人事震动席卷一汽大众。30多位中层干部岗位调整,新任总经理陈彬直接搬进4S店办公。有员工拍到他戴着工牌在展厅擦车玻璃,还亲自给客户讲解配置参数。“现在每周必须去门店站岗两天”成了管理层的新规矩。

这场“全员卖车”运动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某地经销商透露,以前向厂家申请促销政策要走半个月流程,现在三天就能批下来;ID.7 VIZZION上市时,工程师带着电脑驻店收集用户反馈,两个月内就推送了5次OTA升级。

最戏剧化的场景出现在长春工厂。为测试新车耐久性,工程师开着未上市的探岳L连续狂奔4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0圈。测试员老赵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照片:“方向盘都被我盘出包浆了,就为找出哪个螺丝会异响。”

不玩虚的,专攻“沉默的大多数”

当新势力扎堆争夺年轻用户时,一汽大众瞄准了另一个群体:35岁以上、换购需求强烈的家庭用户。在山东某三线城市,公务员老刘的购车经历很有代表性:“看过电车,但小区装不了充电桩;看过国产车,又担心保值率。最后选了探岳,空间大、油耗低,4S店还送10次免费保养。”

这种“精准打击”在数据上得到印证:一汽大众车主中,80后占比超过60%,家庭月收入1.5-2万元的中产阶层成为主力军。销售顾问小杨总结道:“我们不打情怀牌,就告诉客户这车开五年还能卖多少钱,保养要花多少钱,他们自己就会算账。”

就连颜色选择都暗藏玄机。2025款ID.4 CROZZ新增的晨雾绿色,其实是根据华北地区雾霾天多的特点专门调制的。“晴天是淡青色,雾天变成灰绿色,怎么都不会显脏。”设计师在内部会议上这样解释。

转型没有终局,但方向越来越清晰

当比亚迪用“油电同价”横扫市场时,一汽大众的应对策略是“油电双智”——燃油车保持价格优势,电动车专注补齐短板。这种看似保守的选择,反而让它在合资阵营中站稳了脚跟。

长春某汽车论坛的版主总结得很精辟:“新势力在造‘科技玩具’,一汽大众在造‘耐用工具’。当车市回归理性,会算账的消费者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或许正是这种对“人心”的精准拿捏,让这家33岁的老牌车企,在行业剧变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