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咱今儿唠个邪乎嗑。
一个在北京中关村天天拿“L4自动驾驶”、“AI赋能”当饭吃的科技公司,叫“新石器”,这名字听着就一股子原始社会的猛劲儿。
结果你猜怎么着?
人一扭头,把自个儿嫁到了河北邯郸。
对,就是那个中学历史课本里,跟“邯郸学步”这词儿锁死的那个古城。
这操作,什么水平?
这就好比你跟我说,一个天天在国贸喝手冲、穿高定的金融精英,突然宣布他要回村里竞选村主任,并且第一件事是带着全村人科学养猪。
这事儿,处处透着一股子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这俩画风完全不搭的,怎么就睡一个炕上了?
这里头的故事,比你想的可带劲多了。
先说这新石器,掌门人余恩源,绝对是个狠人。
2018年那会儿,无人车这玩意儿在大部分人眼里,跟街上跑的“老头乐”没啥本质区别,都挺像科幻片里的道具。
余恩源就带着一帮兄弟,一头扎了进去。
可创业这碗饭,尤其是在北京,那是用命在喝汤。
你今天有个好点子,明天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就能长出一百个跟你一模一样的。
新石器差点就死在这沙滩上了。
但老天爷有时候,就是最好的编剧。
一场疫情,把“无接触”这三个字直接焊死在了风口上。
之前还嫌弃无人车长得像个移动垃圾桶的人,一夜之间改口叫“英雄”。
新石器那些在医院和社区里玩命跑腿的“小方盒子”,算是结结实实地刷了一大波存在感。
但这波天降的续命丹,治标不治本。
余恩源心里比谁都清楚,风口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造车,就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每天一睁眼,一套房就没了。
钱从哪来?
下一顿饭在哪?
这才是悬在所有科技新贵头顶的真问题。
这时候就得提另一个人,理想汽车的李想。
这俩人的关系,你要说清清白白,我第一个不信。
余恩源当年就是李想手下的大将,后来自己出去立山头。
李想呢?
也没含糊,转手就成了新石器的第二大股东。
你看,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共同体。
李想投的不是兄弟情,他是在给自己的汽车帝国,买一张通往“未来物流”的船票。
他门儿清,未来的马路上,不能只有拉着人到处跑的“轮子上的沙发”,还得有这些不知疲倦送货的“铁皮骡子”。
可北京实在是太贵了,贵到让梦想都按斤称。
新石器需要一个地方,能让它喘口气,安安稳稳地把那些图纸变成一辆辆跑在路上的车,而不是一个个停在PPT里的概念。
邯郸,就在这时候递上了手绢。
很多人一听邯郸,脑子里还是轰隆隆的钢厂和灰蒙蒙的天。
没错,正因为如此,它才比任何人都渴望换个活法。
一个急着撕掉旧标签的城市,它能给出的诚意,是那些一线城市永远给不了的。
土地、政策、应用场景……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给你看:来吧,只要你来,咱就是一家人。
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说白了,就是搭伙过日子。
新石器图邯郸的“便宜大碗”,邯郸图新石器的“年轻有为”。
但这日子,真能过得舒坦吗?
我看不见得。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习惯了用代码跟世界对话的程序员,去跟一个满手油污、张口闭口“公差”的老师傅聊人生。
他俩说的都不是一种语言啊!
技术人才从哪找?
上下游的产业链在哪?
这些都是要命的问题。
你别看新石器现在顶着“无人车领军企业”的光环,到了一个新地方,是龙也得盘着。
网上有人吹这是“科技下乡”,是“降维打击”。
拉倒吧,有时候你以为是降维,实际上是掉坑里了。
当地的商业文化、人情世故,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技术瓶颈本身要难缠一百倍。
所以啊,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强强联合”的童话故事。
这背后,是一个科技企业在资本和市场的夹缝里,为了活下去的本能选择。
也是一个老牌工业城市,在被时代抛弃的边缘,拼了命想抓住一根新藤条的挣扎。
余恩源在赌,赌邯郸转型的决心有多大,赌自己能用技术改变一座城的基因。
而邯郸也在赌,赌这个“外来的和尚”,真能念好本地的经。
这盘棋,下得够大,也够险。
至于结局,谁知道呢?
也许新石器真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鼓捣出了一个无人车的“新石器时代”;也许,它就在各种水土不服里,慢慢磨平了棱角。
但这不就是商业最有意思的地方吗?
永远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咱就搬好小板凳,静静看着吧。
毕竟,能亲眼见证一场豪赌,本身就是件挺刺激的事儿,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