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这周的汽车销量榜单,简直比脱口秀大会还好笑。
主角,当然是那个自带光环、让无数人数着票子等提车的“雷布斯”和他的小米SU7。
全网的声浪,那家伙,恨不得把地球都给掀了。
结果呢?
榜单出来,第六。
就这个数字,第六。
感觉就像一部投资三个亿、请了全明星阵容、天天上热搜的贺岁大片,首周末票房出来,居然没干过一部小成本文艺片。
这事儿你都找不到地方说理去。
官方口径永远是“产能不足”,这四个字现在简直成了新势力的免死金牌。
听着多体面啊,不是我卖得不好,是我太火了,工厂的缝纫机都快踩冒烟了。
得了吧,这话术也就骗骗刚入圈的小白。
都2025年了,谁还不知道,汽车这玩意儿,从订单到交付,中间那段路,比西天取经还难走。
用户的热情,就那么点儿,今天爱得死去活来,明天可能就因为隔壁老王提了台新车而移情别恋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产能吗?
我看未必。
这更像是一场互联网思维和传统制造业的迎头对撞。
小米想用“快”字诀,用流量、用粉丝经济来摆平一切,但造车,偏偏是个“慢”功夫,急不来。
那谁是那个“小成本文艺片”?
吉利星愿。
一个你可能在朋友圈里都没刷到过的名字,悄无声息地,卖了1.21万辆,直接坐上了头把交椅。
绝了。
吉利这老江湖,压根不陪你在网上吵吵嚷嚷,人家就是埋头干活,把车造得皮实,价格定得厚道,然后往那一摆。
这叫什么?
这叫“降维打击”。
你玩你的花活儿,我打我的基本盘。
事实证明,大多数掏真金白银的家庭,还是更认后者。
这就有意思了,市场出现了奇妙的折叠。
一边是小米SU7的车主群里,大家在激烈讨论下一个OTA版本能更新什么神仙功能;另一边,是吉利星愿的车主们,可能正在算计着这箱油又能比邻居的旧车多跑多少公里。
当然了,你要说谁是真正的庄家,那还得是比亚迪。
这家伙简直不讲武德。
你看榜单前十,好家伙,比亚迪占了四个,兄弟四人齐上阵,搁古代这叫“围猎”。
秦PLUS、海豹06、海鸥、秦L,把十万到十五万这个价格区间堵得水泄不通。
这战术太野蛮了,它根本不给你任何选择其他品牌的机会。
就像你走进一家饭馆,菜单上全是饺子,猪肉白菜馅、猪肉韭菜馅、猪肉茴香馅……你最后只能点盘饺子。
比亚迪干的就是这个事。
所以它拿不拿单周冠军,根本无所谓。
它要的是整个市场的生态位。
榜单里还有俩“活化石”,日产轩逸和大众朗逸。
这两位老哥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在一堆讲智能、讲电耗的后浪里,它俩就像两个揣着保温杯、盘着核桃的老大爷,淡定地看着你们闹。
为什么还有人买?
因为在中国,有那么一大群人,他们的世界里,汽车跟智能手机是两码事。
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要的是可靠、省心。
你跟他聊激光雷达,他可能更关心这车换个机油方便不方便。
这才是最真实的市场,分裂、复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常识”。
所以,小米SU7的第六名,一点也不冤。
这甚至是个好事,是时候让所有人都冷静下来了。
流量不是万能的,粉丝也不能当饭吃。
汽车市场,终究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回到那些最基础、最枯燥的指标上来。
雷总的造车故事,才翻开了第一页。
后面是写成一部逆袭的爽文,还是一部伤感的悲剧,现在谁也说不好。
不过我倒是挺好奇的,如果你手里攥着十几万,你会怎么选?
是为梦想和热爱冲一把小米,还是踏踏实实地买一辆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意外的家用车?
这问题,可能比榜单本身更有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