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盒子,真的还能卖几年?
当满大街的新能源车都在拼流线、比风阻、卷智能座舱的时候,一种看起来“格格不入”的车型,正悄悄杀出重围——四四方方、棱角分明,像从上世纪越野黄金时代穿越而来的硬派SUV。它们不讲圆滑,只讲态度;不在乎风噪多大,就怕不够“硬汉”。
可问题是,这股“方盒子”风潮,到底是昙花一现的审美回潮,还是真能撑起一个新赛道?奇瑞iCAR显然押了重注。继V23靠“船长椅+得房率67%”圈粉无数后,他们又甩出了更大一张牌:iCAR V27。一款将近5米长、轴距超2.9米、带激光雷达和电动踏板的中大型增程方盒子。
这不是简单的放大版V23,而是一次对“硬派+科技+实用”三角关系的重新定义。
从V23到V27:一条被验证的路能否复制?
先说点实在的。今年1到8月,iCAR品牌卖了5.5万多台,同比增长近44%,是奇瑞旗下增速最快的存在。而这其中,V23一个人扛起了近72%的销量——接近4万台的成绩,让它稳坐新能源方盒子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
为什么是它赢了?答案藏在细节里。不是什么高深技术,而是“空间利用率”这个老话题的新解法:四轮四角布局、平直车顶、前排独立座椅可旋转……这些设计让一辆紧凑级SUV愣是装出了MPV的体验感。用户买它,不只是为了拍照上镜,更是为了周末露营时能在后排舒舒服服睡一觉。
现在,V27来了。尺寸直接拉满:车长接近5米(高配甚至突破5米),宽近2米,高近1.9米,轴距2910mm。这种“移动堡垒”式的体量,配上悬浮车顶、竖向尾灯、外挂“小书包”,视觉冲击力十足。你可以觉得它不够优雅,但很难忽视它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它没走纯电路子,而是选择了增程。
增程,是妥协,还是清醒?
很多人一听“增程”,就觉得是技术落后、怕续航崩的权宜之计。但在方盒子身上,这可能恰恰是最务实的选择。
想想看:一个近乎立方体的车身,迎风面积大,空气绕着走都费劲。传统方盒子车型风阻普遍在0.4Cd以上,而主流轿车能做到0.25Cd左右。这意味着同样的电池容量,纯电版V27跑起来可能“掉电如流水”。你辛辛苦苦加满的电量,高速上一脚油门下去,续航直接缩水三成。
这时候,一台1.5T增程器的作用就凸显了。净功率105kW,配合宁德时代或国轩高科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200公里,综合续航破千。城市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既保留了电驱的安静与响应,又不用为充电桩焦虑。
当然,增程也有短板。高速巡航时,能量经过发动机→发电机→电机的多重转换,效率不如插混直接驱动来得高。车重也会上去,影响操控灵活性。但从目标人群来看,开方盒子的人,有几个真拿它刷赛道?更多人要的是:能进城,也能出野;能接送孩子,也能拖着房车去戈壁。
所以,与其说是技术妥协,不如说是一种精准取舍。
激光雷达上车,硬派也要“聪明”
有意思的是,V27并不想只做“肌肉男”。官图显示,高配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搭配地平线顶级芯片,支持全场景端到端智驾。这意味着它不仅能翻山越岭,还得学会自己变道超车、自动泊车,甚至应对城市复杂路况。
这不是画饼。长条形双天幕、车身侧边的可拓展接口、NFC模块……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新一代硬派SUV,不再是“糙汉子”,而是要兼具粗犷与精致、野性与智慧。
就像你穿工装裤去露营,兜里还揣着最新款折叠屏手机——风格冲突吗?不,这是当代生活的常态。
对手是谁?不是坦克,也不是奔驰G
V27真正的对手,其实是比亚迪方程豹钛7。
同样是18-25万区间,同样是新能源硬派风格,但路线截然不同。钛7主打插电混动,前驱/四驱可选,强调燃油经济性和品牌背书,更适合那些想要“有点个性又不想太折腾”的都市玩家。
而V27呢?增程动力、更大空间、更强通过性预期,加上iCAR一贯的性价比打法,价格很可能落在15-20万区间。如果真是这样,那它不仅会对钛7形成压力,还会进一步挤压传统燃油硬派SUV的生存空间。
但这盘棋,并不好下。
成也V23,困也V23
iCAR现在的尴尬在于:太依赖V23了。数据显示,除了V23之外,另一款主力iCAR 03在今年8月仅卖出259辆,占品牌总销量不到4%。整个品牌的命运,几乎系于一款车之上。
V27能不能接棒?甚至超越?这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品牌信任的延续。消费者会问:你们是不是只会做方盒子?除了造型,还有没有核心技术?一旦市场热度退去,靠什么留住用户?
毕竟,当越来越多品牌涌入这个赛道——长城炮EV、深蓝G318、甚至捷途旅行者混动版都在路上——“方盒子”早已从蓝海变成红海。审美红利终有尽头,接下来拼的,是平台、是成本控制、是智能化落地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硬派”?
过去,硬派意味着非承载式车身、机械四驱、差速锁;现在,它可以是电动踏板、可拓展电源、全景影像+透明底盘。人们对“越野”的理解变了。大多数人不会真正去攀岩涉水,但他们渴望一种象征——自由、逃离、掌控感。
V27卖的,或许正是这种情绪价值。
但它也提醒我们:当所有车企都开始造“方盒子”,我们是不是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陷入新的同质化?今天的流量密码,会不会成为明天的库存难题?
也许真正的“硬”,不在于外形有多方,而在于能否在潮流之中,走出自己的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