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正在重新定义豪车
今年成都车展,最大的反差感莫过于:以前挤破头看保时捷、宾利的展台,现在连它们的影子都没了;反倒是比亚迪、奇瑞、长安这些自主品牌,直接 “包下整个展馆”,新品堆得满当当,新技术亮得晃眼,那气场,活脱脱的 “汽车新豪门”!
要知道,川渝地区以前可是 BBA、超豪华品牌的 “必争之地”,现在却成了自主品牌的主场 —— 这可不是偶然,而是汽车行业的 “新秩序” 正在成型:以前买好车只认进口、认豪华标,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现:好车,早就中国造了!
一、车展主配角彻底换了:自主品牌包馆,豪华品牌集体 “隐身”
今年成都车展,自主品牌的 “排场” 直接拉满。比亚迪第二次包下 9 号馆,王朝、海洋、方程豹、仰望全系列上阵,还专门搞了 “天神之眼” 系统演示和 “兆瓦闪充” 技术专区,光那个闪充展台,围满了问 “5 分钟真能充 400 公里?” 的观众。
奇瑞更狠,携奇瑞、星途、捷途、iCAR 四个品牌,31 款车占满 5 号馆,连 1-7 月 148.45 万辆的销量数据都直接贴在显眼处,底气十足。
长安也不示弱,10 号馆里长安、阿维塔、深蓝全集结,刚升级成央企后的首款新车启源 E07 直接上市,21.99 万起的价格,围观的人比看 BBA 的还多。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鸿蒙智行,第一次集齐 “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 五大家族,占了 3 号馆近 3000 平方米的面积,隔壁岚图 CEO 卢放都直言 “我们目标一致,就是让大家看到中国新能源的进步”。
反观以前的 “焦点” 豪华品牌,超豪华阵营里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全缺席,往年豪车云集的 16 号馆,现在换成了小米、红旗、宁德时代。
就算是奔驰、宝马、奥迪来了,展台规模也比以前小了一圈,看的人寥寥无几,以前 “围着拍新车” 的场景,今年基本没见着。
二、新豪门的硬实力:不拼标,拼技术,连 “细节” 都踩中用户痛点
自主品牌能撑起 “新豪门” 的名头,靠得不是 “堆配置”,而是真刀真枪的技术突破,连用户没说出口的痛点,都给解决了。
先说 “充电焦虑”,比亚迪的 “兆瓦闪充” 技术,说直白点就是 “喝杯咖啡的功夫,能从北京开到天津”—— 充电 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以前跑高速怕没电的顾虑,现在直接被打破。
秦 L EV 还把以前只给高端车型用的 “云辇 C” 和 “TBC 高速爆胎稳行系统” 下放到这个级别,成了同价位里唯一有这两项 “神装” 的车,连老司机都忍不住说 “这配置,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看 “智驾难题”,鸿蒙智行的 “天地一体” 智驾方案,解决了行业大痛点 —— 以前高阶辅助驾驶只能在有高精地图的地方用,偏远地区根本没法用,现在靠车路云协同,没地图的地方也能开,相当于 “让智驾从‘城市限定’变成‘全国通用’”。
坦克 500 更有意思,借鉴都江堰的 “分水控流” 原理,搞出 “功率分流 + 三档 DHT” 的动力系统,越野的时候动力够,日常开又省油,把 “硬派越野费油” 的老问题给解决了。
还有产品策略,也比豪华品牌贴地气。
岚图知音为了让用户记住 “配置全”,直接联动 “小猪佩奇” 玩谐音梗,还喊出 “听劝” 的口号,用户提的需求能快速改。
零跑更实在,B10 上市 4 个多月交付破 5 万台,还直接把车卖到欧洲,9 月就要去慕尼黑车展 “闯国际”—— 这些操作,比豪华品牌 “高冷的定制服务” 更懂普通人的需求。
三、老豪华失势:不是用户变心,是它们跟不上 “电动化节奏”
豪华品牌从 “C 位” 掉下来,不是用户不喜欢 “高端” 了,而是它们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里,慢得太明显。
先看销量数据,今年 7 月豪华车零售同比降 20%,份额只剩 9.3%,比去年少了 3 个百分点;保时捷更惨,上半年净利润跌了 66.6%,中国销量直接降 28%;玛莎拉蒂 1-5 月才卖 384 辆,同比少了 44%。
超豪华品牌更难,今年上半年 100 万以上的超豪车销量跌了 49%,而且 90% 都是燃油车 —— 政策还 “补了一刀”,7 月起 90 万以上超豪车要全额征消费税,本来卖得就少,现在成本更高,用户自然不买账。
更关键的是 “技术滞后”。很多豪华品牌的电动车,还是用燃油车平台改的,空间小、续航虚,比如某豪华品牌的纯电 SUV,后排地台鼓得能放个书包,续航标 500 公里,实际跑高速只能到 350 公里。
智能驾驶更跟不上,自主品牌都用高阶智驾了,有些豪华品牌还停留在 “定速巡航 + 车道保持” 的基础阶段,连 “自动泊车” 都要靠用户手动调。用户不傻,同样的钱,能买中国品牌的 “快充 + 智驾 + 大空间”,为啥还要为 “豪华标” 买单?
四、市场变天:中国品牌占七成,“好车中国造” 不是口号是事实
现在汽车市场的格局,已经不是 “自主品牌跟跑”,而是 “领跑” 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 1-7 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同比涨 24.4%,市场占有率高达 68.6%,7 月单月更是突破 70.1%—— 也就是说,现在每卖 10 辆车,就有 7 辆是中国品牌。
这个数据背后,是 “中国造” 的硬实力在撑着。以前买中国品牌,可能是 “预算不够凑活买”,现在买中国品牌,是 “奔着技术和体验来的”:想要越野,有坦克 500 的智能四驱;想要家用,有比亚迪秦 L 的闪充和安全配置;想要高端,有岚图、仰望的豪华体验;想要智驾,有鸿蒙智行的 “天地一体” 方案。
甚至在海外,中国品牌也越来越吃香,奇瑞率先成了中国首个出口破 500 万辆的汽车品牌,零跑、比亚迪也在往欧洲、东南亚卖车,以前 “进口车好” 的印象,早就被打破了。
五、不是 BBA 不行了,是中国造的 “好车标准” 变了
有人说 “BBA 走下神坛”,其实不是它们变差了,而是中国自主品牌把 “好车的标准” 拉高了 —— 以前好车看 “标” 看 “工艺”,现在好车看 “技术” 看 “体验” 看 “能不能解决用户痛点”。
成都车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汽车行业的新趋势:那些还抱着燃油车不放、智能化跟不上的品牌,只会越来越边缘化。
而像比亚迪、奇瑞、长安、鸿蒙智行这样,扎进技术深水区,懂用户、敢创新的中国品牌,正在成为新的 “豪门”。
以后再聊 “好车”,不用再盯着进口标了 —— 看看中国造的闪充技术、智驾方案、贴心配置,你会发现:好车,早就不用靠 “进口”,中国自己就能造,而且造得更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