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理想汽车,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家庭”和“奶爸车”。
确实,在前几年,理想汽车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里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它就像一个特别懂你心思的朋友,在你正为家里添了新成员,琢磨着换一辆大空间、又能兼顾长途出行的车而头疼时,它就带着完美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你面前。
那时候的理想汽车,凭借着理想ONE这一款车,几乎是精准地切入了市场空白,给那些有里程焦虑,但又想体验电动车驾驶感受的家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
这种独特的定位,让它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初期,迅速站稳了脚跟,收获了大量的订单和良好的口碑,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是,汽车市场就像一个瞬息万变的江湖,没有谁能永远高枕无忧。
最近一两年,大家明显感觉到,围绕理想汽车的讨论风向变了。
过去是赞美和羡慕,现在却夹杂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和担忧。
那个曾经凭借一招鲜吃遍天的理想汽车,似乎突然间发现,周围的对手们都学会了它的招式,甚至还玩出了更多花样。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理想汽车当年那股势不可挡的劲头,现在到底还剩下多少?
它未来的路,会走向何方?
要理解理想汽车现在的处境,咱们得先回过头看看它最初是怎么成功的。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本身就是一个顶尖的产品经理,他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力非常敏锐。
他发现,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纯电动车最大的痛点就是充电难和续航焦虑,尤其对于需要经常带着全家老小出行的家庭用户来说,半路趴窝的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他没有去硬碰硬地跟别人比拼电池技术,而是选择了“增程式”这条技术路线。
简单来说,增程式汽车就是一辆装着一个小型汽油发动机的电动车,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随车充电宝”,专门给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在市区里短途通勤,你可以把它当纯电车开,安静又省钱;需要出远门跑长途了,没地方充电也不怕,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就行,彻底解决了续航焦虑。
再加上理想ONE提供的大六座空间、车里那几块科技感十足的大屏幕,以及舒适的乘坐体验,这辆车几乎完美契合了中国城市中产家庭的所有用车场景。
这种精准的产品定义,让理想汽车在30到40万级别的家用SUV市场里,几乎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在2022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了超过13万辆汽车,对于一个新势力品牌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也为公司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然而,市场不会给任何人留下喘息的机会。
理想汽车的成功,也让所有同行都看清楚了这块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时间,模仿者和挑战者蜂拥而至,其中最强悍、也最让理想感到压力的,无疑是背后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汽车。
特别是2023年下半年改款上市的问界M7,它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直接对理想汽车的核心阵地发起了一场总攻。
我们来比较一下,问界M7是怎么做的。
理想汽车主打的是舒适大空间和智能座舱,对吧?
新款问界M7在这些方面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不仅在空间和座椅舒适度上向理想看齐,更重要的是,它搭载了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系统。
用过华为手机的人都知道,鸿蒙系统的流畅度和生态互联能力,确实是行业顶尖水平,这让问界M7的车机体验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而在理想汽车一直以来相对薄弱的智能驾驶领域,华为更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这套系统号称可以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一下子就在技术层面与理想拉开了差距。
最致命的一击,还是在价格上。
当理想L7的售价还在三十多万的时候,新款问界M7直接推出了一个二十五万左右起售的入门版本。
这对消费者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想象一下,你本来准备了三十多万的预算去看理想L7,结果发现隔壁有一款车,空间可能更大,智能化水平更高,驾驶辅助功能更强,价格还便宜了好几万,你会怎么选?
市场的反应是诚实的,新款问界M7上市后销量一路飙升,很快就超过了理想L7,直接动摇了理想汽车的基本盘。
除了问界这个强敌,其他传统车企也纷纷觉醒。
比如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品牌,吉利集团的领克和极氪,长城汽车的魏牌等等,这些老牌车企论造车经验、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着深厚的积累。
当它们也开始认真布局增程式和插电混动家用SUV市场时,理想汽车面临的就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集团军的围剿。
甚至像小米这样的科技巨头也跨界造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外部环境的恶化,也暴露了理想汽车自身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产品创新上的“套娃”策略。
从L9到L7、L8,再到后来的L6,理想的车型在设计和核心功能上高度相似,虽然这种做法在初期能够快速覆盖不同价位区间,节省研发成本,但时间一长,难免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感觉品牌创新力不足。
当竞争对手们都在拿出新技术、新平台的时候,理想汽车如果还停留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舒适区里,它的技术护城河就会变得越来越浅。
其次,是向纯电市场转型的尝试遭遇了重大挫折。
理想汽车并非没有意识到增程式的局限性,它也投入了巨大资源研发纯电车型,其首款纯电MPV——理想MEGA,就被寄予厚望。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加上市场定位等问题,MEGA的销量远未达到预期。
这次失败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它打击了公司内部的士气,也让外界开始质疑:理想汽车是不是只会做增程车,它到底有没有能力在未来更广阔的纯电市场中立足?
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理想汽车确实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但要说它就此一蹶不振,也为时过早。
理想汽车手中依然握有一张重要的王牌,那就是雄厚的现金储备。
根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理想汽车手里的现金超过了一千亿元人民币。
这笔巨款意味着它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接下来的价格战,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中,也给了它更多试错和调整的机会。
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考验着理想汽车管理层的智慧。
一方面,它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的自研和迭代,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纯电技术这些短板上,需要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成果,不能再让对手轻易地抓住弱点。
另一方面,在产品和市场策略上需要更加灵活,过去那种高高在上、不愁卖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当地调整价格,用更具诚意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是稳住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
毕竟,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销量就是生命线,没有了规模效应,一切宏伟的蓝图都只是空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