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九"销售旺季的推进,9月前三周的燃油车销量数据真是让人一惊——虽然新能源那么火,但传统车型还是挺硬挺的。从销量上看,燃油车的基本盘还坚挺得很,用数据说话:2025年9月头三周,轩逸以16856辆稳坐首位,平均每周销量大约在4481到6481之间,逐步爬升。凯美瑞也卖了12364辆,排在第五。SUV方面,途观L、RAV4荣放和星越L都闯进了前十,星越L还卖出了10047辆。豪华品牌的奥迪A6L和宝马3系同样挺得住,没有丝毫掉链子的迹象。
我刚才翻过笔记,看到一段有趣的话题——有人问,新能源渗透到六成,燃油车还能掉链子吗?其实不能光看比例哈。数据显示,9月第三周燃油车销量更猛,约有38款车型单周销量突破0.2万辆。这说明,尽管新能源占比快速提高,燃油车的基本盘依旧坚固。为什么?我觉得硬核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个,补能焦虑还没完全解决。你问我,开出去长途走走麻烦吗?肯定是比电车简单得多。农村没充电桩?家里附近没?加油就行,走长远,没有电站的担心。比如跑高速的司机朋友,充电要等半个小时,谁愿意呢?打个比喻,燃油车就像是带油的水泵,无论怎么用都方便,拆零件也很容易找,附近一大把修理店。相比之下,电车怎么说呢?不是不好,但你得考虑充电桩布局,尤其在偏远地区。
第二个,是终端补贴大幅度优惠。你试想,某个朗逸降了2.5万,性价比直接碾压电车。对普通家庭来说,买个车关键还是看买得值不值。优惠力度大,能让人心里实在。低价格的堆积,显著提升了燃油车的吸引力。你知道,买车除了品牌和颜值,最实际的还是划算。
第三个,经典车型的口碑和用户信任。轩逸一直被称为大空间、省油的典范,凯美瑞的耐开也是老少皆知的理由。很多老用户换车,还是首选这些。为什么?因为用过的人都知道,车子跑了几年后,油耗还算稳定,配件随手可得,修起来方便。就像菜市场的老摊子,虽然有新面孔,但几乎没人舍得换那熟悉的味道。
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有次我在修理厂碰到个司机大哥,他开了辆十年的帕萨特,一边喝着水,一边说:这个车啊,油耗才10L每百公里,修个零件都快,价钱也不贵,遥遥领先。我问他,要不要换新车?他说:换也行,但新车得折腾一段时间适应,偶尔还得绕弯子。——明显,他对于惯有一种偏执的好感。而且伴随用的顺手的感觉,不少老客户,从来就不愿轻易换。
我也不是说燃油车完蛋了,只是说,它们还站得住脚。毕竟,新能源的未来一定是趋势,但短期内,那些依然依赖长途、农村或对开车体验有执念的人,燃油车依然是大赢家。
你们是不是也喜欢那种加满油,然后肆意驰骋的感觉?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总说:我喜欢踩油门的感觉,猛一踩,心里就踏实。我当时心里想:家伙,你这是豪情还是享受啊?是不是有点小:谁开燃油车,心里就觉得更有安全感?能不能说,燃油车的那份情怀,比你想象的还要深?
再说,维修其实也很关键。在市区路边,找个修理店修一修很方便。你试想,新能源车如果在农村,路上突然出故障,你得拖到大城市修?还是燃油车方便带了。有人说:我们部门46个人,7、8月买了4个电车,试了试,除了品牌新鲜感,实际用起来……还是燃油车香。笑话从这说起,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熟悉感的依赖。
我还曾经看到过一句网友评论:我们部门喜欢那种轰鸣声,电车太安静,像开玩具车。说白了,声音代表一种存在感。这一点,电动车也许还得改改。
前面说了这些,这个阵地战还会持续多久?也许,未来某天,涨得厉害,补能焦虑爆棚,燃油车可能就真的被边缘化。现在来看,它们还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你是不是有点想法:我们用车的惯,究竟还能坚持多久?或者,某个细节会不会成为改变的契机——比如那天我在超市门口看到一辆老式轿车,油箱盖上还贴着加满油,走遍天涯的标贴,似乎告诉我:有人还在执着于这种简单、方便、直接。
其实我还没想到一个好答案:燃油车的市场韧性,除了惯和信任,是不是还藏着一些我们没注意的小秘密?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