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今天带大家聊一台我觉得挺被市场忽视的踏板——新大洲本田NS125GU。我跟你们说,它的实力其实不算弱,但就是销量不给力,一路平平,无声无息。你想啊,几个月前我蹲在4S店,顺便翻了下店里的车型,留意到这款车。去年都快到年底了,销售员在推啥呢?都忙着宣讲豪爵新款或铃木的广告,NS125GU的广告几乎找不到。这个场景我再熟悉不过了,很多车其实都挺不错,但偏偏被营销碾压得毫无存在感。
先不说别的,核心参数方面,这车搭载124cc的eSP引擎,官方标称最大功率7kW,扭矩10N·m。参数其实跟铃木UY125差不多,甚至比豪爵AFR125还略高一丢丢。实际骑起来呢,起步平顺,提速够用,踩油门超车市区绿灯快起飞。满载爬坡都不跟你开玩笑。可是嘛,它就是不火。可能别的车型宣传得多,人气就旺,NS125GU就像个隐形人。
它的油耗表现里里外外还算正常,官方说1.9L/100km,但我实际测了一次,差不多大概2L左右。它才5.7L的油箱,续航也就300公里左右,跟同级别的车差不多。这点没啥大毛病,但也不能说出了彩。其实我觉得能再降点油耗,成本和使用体验都更舒服,但没人特别费心去优化。
要说它的一大亮点啊,就是载物空间给力得让我心动。你去店里试坐,前头的储物盒能装瓶水和折叠伞,走在路上用着挺方便。脚踏区宽敞,放一箱24瓶水都不成问题。后座的座桶也给你准备了空间,可以放一顶三/四分的安全帽加几双手套,这点在同级别里确实不错。平时我带娃去打疫苗,放个包、买点菜什么的,够用。
安全配置上,兄弟们,最基础的都齐了:四个版本都配前盘后鼓刹,有带ABS和CBS的版本。相比铃木UY125只有单通道ABS,这硬件上的小差异还是挺关键的。毕竟在安全上多花点心思,也算是个加分项了。边撑和双闪也都配备,算是细节到位。这点在我心里算比较用心。
配置方面,它没有特别花哨的东西,进口大灯亮度还可以,夜骑视野比之前我骑过的某些国产小车要好一些。USB接口带IP66防水也挺实用,手机充电不用担心淋雨。它就是个稳扎稳打的家用工具,没有惊喜但不错。
这么硬挺的车,为什么销量始终不理想?
我心里分析了下,根本一点也不复杂。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太佛系了。你知道吗,市场上竞争激烈,铃木UY125、豪爵AFR125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攻势上去了,人气自然高。反观NS125GU,这款车几乎没人帮它宣传,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原本市场上买踏板的用户,90%都稀里糊涂听信谁红就买谁,对车本身的需求、实用性倒没特别在意。
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现场看到一些销售会说:这车价格实在,油耗又低,适合家庭用。但实际上,空货架上没几台车,销售也懒得推。让人怀疑,市场究竟是不是也把硬货给忘了?或者说,是不是手机广告潮水盖过了我们的传统信任?
我说啊,买车最终还是买自己用得顺手的。像我朋友买踏板,虽然他平常骑得不多,但他喜欢快递包裹的空间。NS125GU空间OK,但他偏偏就觉得品牌没宣传,别的车来得炫一点,才去选了铃木。其实这个挺让我焦虑的,营销的确可以让一款车火起来,但对消费者来说,能不像广告里说的那么神,反倒会更容易理性选择。
你们觉得,究竟是营销太少,还是市场心理已变?
我还得提醒自己:别太大意,之前太快下结论容易偏差。其实我猜测,没细想过的事情是——国产车模仿日本商标,骗我们日本品质,结果质量反而比豪爵还差,消费者都不信任了。这块我得坦白,近段时间接触到一些朋友的反馈,品质感确实差那么一点点,甚至可能不及某些国产车的品控。这个真是让人有点失望,靠品牌快撑不住了。
而且,别的车轴距还比巧格还短,感觉脚太紧,整个人都坐得不舒服。其实我感觉,后轮轴距稍微拉长点,车看起来会更协调,但这不是技术难题,只是设计取舍的问题。你们觉得,轴距到底在多大范围内才会让人舒服呢?我猜可能是比巧格长一点点,比如6-8厘米,既不会太大增加车重,又能改善整体感觉。
别的国产车也有偷工减料的问题。合资厂刚开始是质量把控,后来成本压力大了,质量能不差点?这也是市场的无奈。有时候我会想,既然丢了那个日本牌,还能保障啥?反正市场上越来越多贴牌的车,我看很多上市车都是走个流程。油耗还能不能再降点?是不是存在空间?我觉得可能还对,毕竟技术还靠优化,这点我也没太细想过。
其实我还真挺好奇,你们觉得,除了宣传外,影响销量的关键还有哪些?
这一路走来,发现很多老司机都在吐槽:买车易,养车难。后轮轴距离短,外观不协调,看起来就像拧在一起的拼贴品。个人感觉,这个模型好像有点临时凑的,没有考虑好整体比例?当然啦,少了点什么,但具体还真不好定论。
市场环境下,国内好多品牌都在跑马圈地,低价策略占领市场,质量口碑跟不上,最后还不是靠广告把闷声发大财的车型推到前面。反倒是我觉得,NS125GU如果能多花点时间在宣传和口碑上,比如搞点试骑体验会,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我真心觉得,市场里还是缺少真实的声音。你们怎么看?这辆车更像是被忽视的潜力股,还是根本就没要的菜?反正我觉得,目前它更像个安静的守门员,等着被什么时候的流行带走。
(这段先按下不表) 而且,别的不说,国产车品质差的事我早就有心里预料,但还是得讲讲——其实品质差没细想过,但大部分国产车都在偷工减料,口碑也难以树立。
留一个悬念:你们觉得,一款车想在市场上突围,是靠硬实力还是营销花招?对我来说,的确需要两手抓,但我更倾向真实做,一口气要做出实在、靠谱来。
这样啊,兄弟们,你们觉得,汽车市场未来会变成品牌比拼还是流量导演的战场?妈呀,都挺难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