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仰望U8拆了,而且不是随便拆拆就走的那种,是真真切切地摆出一排排零件,研究得比说明书还细。说实话,这种认真劲儿,放眼全球也不多见。我有个朋友在日本做汽车零件供应链,他两天前给我发了个朋友圈,说:这才叫做‘工匠精神’,不像咱们国内吹得那些表面功夫。他这话有点大,但仔细琢磨,确实有两把刷子。
为什么日本人这次这么较真?我猜很大原因是,中国高端电动车这几年突飞猛进,尤其是比亚迪的技术,已经让他们感到压力。这不,之前拆海豹EV就让他们吃了一惊,那350页拆解报告配着DVD卖4万块,别看价格吓人,足见日本人这次是想从底层摸透中国车的技术秘密。仰望U8更夸张,毕竟是比亚迪的旗舰,技术含量爆炸。
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里面有这么一段:日本拆车团队花三天研究仰望U8的易四方底盘(原地掉头核心技术),他们对四个独立电机的控制线路头疼不已,因为他们自己还停留在两个电机传统布局上。你想啊,四个电机不仅电控复杂,电机协同和算法优化也是难点,搞不好这手机App刚发售就得不断OTA调教。从供应链角度看,这需要全流程严密配合——电机制造,电控软件开发,底盘调试,哪个环节掉链子都有可能几百万的售价砸手里。
说到供应链,日本车企的劣势就很明显了。比亚迪是全产业链打法,从刀片电池到八合一电驱系统自己做,成本压得死死的,技术协同效率极高。日本那边不同,电池还得靠国外采购,供应链环节长,成本和时间都拉跨。举个我常用来形容的生活比喻:就像做饭,有的人自己种米,自己养猪,自己做酱油,一套流程下来食材安全又便宜;而有的人得从超市买半成品,一个环节环节全是外包,价格贵还不靠谱。
再说回比亚迪的CTB架构(电池与车身底盘集成),实际上就是传统车身设计和电池包的完美结合,既省了空间又强化了安全。反观日系车,现在还在用分体式电池包设计,空间利用率差,安全边际低,这也是他们研究仰望U8特别认真一个原因。他们肯定想弄明白,怎么比亚迪把电池包变成了车体的一部分,成本还降下来了。
转个话题,记得有次和修车师傅聊新能源汽车,他说:你看那些合资车,维修不方便啊,配件慢,还得等进口清关,简单换个电池模块都麻烦。我问他仰望U8故障率咋样,他笑了:新款的嘛,肯定没老车那么稳定,毕竟技术先行,但关键是买回来不怕修,生产量大,配件多,维修和二手车保值会越来越好。这让我想到,售价近百万的仰望U8,保值率估计短期内没法跟日系SUV比,但长远看,啥技术成熟了,才是真的香。
另一边,丰田章男怼纯电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他自己家bz4x销量惨淡,日产、本田的电动车在国内没戏,而中国车一边倒地往上冲。特斯拉Model 3被海豹EV抢市场,U8百万级高端定位,仍然半年排队,事实很扎心。换谁都知道日本人急了,才会花三天拆线路图,花一个月写报告。这点日系车企的焦虑,我算是体感相当明显了。
我得自我更正,之前说日本车企技术落后这话太绝对了。事后想,其实他们在混合动力、电池安全和汽车耐用性上依然领先。只是,这回拆比亚迪,觉得日系车老大哥地位有点被撼动了而已。理解这种心态,有点像小时候被同学超车的尴尬,既嫉妒又得学。
对了,话说回来,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仰望U8那么多黑科技,动力零延迟、声控识别,难道他们的软件升级线路不容易出现断层吗?毕竟中国车企更新迭代这么快,软件同步升级和用户体验跟得上吗?我猜是比日本车更激进,这样也容易出bug,不过先不讨论这个。
最后提醒一句,我刚才回头翻了下我整理的汽车展照片和笔记,发现U8的那块全息仪表盘不但辨识度高,还带有自适应亮度调节技术,这种小细节,日本工程师估计也会在报告里详细点评。日系品牌至今还没上这种高端硬件,看来未来比技术领先更要靠细枝末节的打磨了。
说到这,你觉得日本人拆完以后,会不会像当年美日车比拼那样,真的开始大幅调整自己技术路线?或者说,他们会直接拉拢中国供应链,合力造车?毕竟技术防线这么快被突破,合作或许比竞争更实际。就像我朋友说的:竞争虽狠,但对技术硬核的认同最让人心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