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市民李先生因购买电动车遇到了一桩烦心事。他连续两次通过线上平台购买电动车,结果发现电池的容量疑似“缩水”,续航表现大打折扣。为此,他向某媒体投诉,希望能解决问题。
第一次,李先生花钱在某品牌旗舰店买了一辆标称电池容量为20AH、续航60公里的电动车。结果货到手,他发现充满后电池容量实际只有10AH,最多跑不到30公里。郁闷之下,他选择了退货。
第二次,李先生换了一家店,又买了一辆标称40AH、续航120公里的电动车。这次“翻车”更狠,放完电从新充,监测发现电池实际充进不到1度的电,只支撑跑60公里。连着两次续航都“打对折”,让他彻底没了耐心。
他反映后,第二家店铺客服的回复倒是挺直白,说测数据的时候条件很“理想化”,是按50公斤骑行者、天气25度、风平路平、车速25码测出来的“理论续航”。不过,商家承诺愿意为李先生更换电池。
面对李先生的投诉,律师赵良善对法律维权路径进行了专业解读。他表示,如果宣传的电池容量和实际不符,那商家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相关内容,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换货,甚至可以主张“退一赔三”的赔偿。当然,这一切还需要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律师也提醒消费者们,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先向平台投诉,也可以直接转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
杭州的这件事不少网友议论纷纷。有些人觉得网购电动车确实“看得美,用得不顺手”,也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给消费者一个更放心的消费环境。
你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评论区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