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洛杉矶停车场,一排闸机冷漠地守着出口。
前方,一辆Cybertruck在出口处突然停住。
后车司机皱了眉,手指已经搭在喇叭上,怀疑这铁皮巨兽是不是第一次来?
可没等他按下喇叭,Cybertruck自己开始倒车,左右略微晃动,像个胖子在窄门口试探。
几番腾挪后,后面的车越来越近,铁皮巨兽不慌不忙,直接换道奔向左侧车道,就像在告诉大家:尺寸不够,智商来凑。
一旁的Model Y也不甘示弱。
它在闸机口,前面的车主如摆地摊般慢条斯理地缴费。
Model Y似乎等不及了,自己倒车,瞄准右侧的闸机口,像个不愿排队的老油条,溜到了另一边。
整个过程,没有人喊暂停,没有人接管方向盘,驾驶者双手像退休干部一样安分地搁在腿上。
如果你是那辆后车,被一个自动驾驶的钢铁怪兽“聪明地”抢道,你会怎么想?
是佩服,还是窝火?
又或者,看到前车突然倒车切换通道,你会怀疑这车是不是装了什么黑科技?
“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在这些细节里悄然模糊。
说回技术本身。
两辆车的表演其实是给特斯拉 FSD V14.1.7做了场野外考核。
这一版,号称彻底拥抱了纯视觉方案,不靠激光雷达,不靠高精地图,靠摄像头和算法吃饭。
在这场“停车场的智斗”里,FSD没有追求优雅的避让,而是像有点脾气的老司机,不见缝插针、见难就退,甚至偶尔嫌弃前车太慢,主动寻求新的路径。
每个动作,看起来都像是经过十年驾龄的老司机琢磨出来的,甚至有点“市井智慧”的味道。
抛开表演成分,从技术逻辑来看,这两次操作体现出三个核心能力:空间感知、动态决策和自适应行为。
首先,FSD能准确识别车身的位置与闸机的距离,对周围障碍物和动态目标(比如后车)有实时反应。
其次,它不是“死板地遵守规则”,而是能灵活变通:空间不够就换道,效率低就倒车另选出口。
第三,整个过程中对风险的把控——比如倒车时注意后方来车,不贸然冲突,也没机械地等待指令。
用程序员的话说,这套系统已经脱离了“if-else”,开始像人类一样用概率和权衡做选择。
当然,说到这里,严谨一点,不搞“吹特斯拉狂欢”。
我们都知道,自动驾驶的演示视频,容易让人误以为“机器人秒杀人类”。
但实际道路环境的复杂远超停车场闸机。
比如,遇到真正的突发障碍,算法的反应时间和安全冗余,到底能不能像老司机一样“多一分谨慎”?
又比如,国内道路环境、法规、设备兼容性,特斯拉的FSD“移植”到中国,是不是就能稳坐头把交椅?
专业角度讲,技术领先是一回事,落地是一场马拉松。
在这个事件里,FSD的决策链条很值得玩味。
它不是简单地“识别障碍-规避”,而是做了类似“经验判断”:车身太大,尝试倒车,空间不够,有来车,换道走另一边;前车缴费慢,自己倒车并挑选更快的出口。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代码里的机械反射”,而像是有点“人情世故”的AI,懂得“权衡利弊”。
如果把“智能驾驶”比作法医工作,它从死板的尸检流程,变成了现场勘查、综合判断、推理复盘。
只是这机器的“推理”,还没学会人类的“顾虑”。
说到这里,不妨自嘲一句。
如果早些年有这套FSD,法医们开车去案发现场,怕是比开人类自己还稳。
毕竟,法医最怕路上的“意外”,可AI却专治人类的“意外”——至少在停车场,AI比人靠谱。
但把镜头拉远,看特斯拉FSD的“逆天”表现,其实也是一场“现实讽刺”。
车主们追求智能驾驶,结果在闸机口还是要耐心等前车缴费,自动驾驶解决了机械问题,却解决不了“人类磨蹭”。
或者说,AI已经能像老司机一样见招拆招,却终究活在规则和算法里。
更何况,国内落地还要面临审批、法规和伦理的多重考验。
比如,万一自动驾驶在国内把“插队”习惯都学会了,是不是又得重新修正算法?
而且,一旦“插队”变成算法默认操作,谁来约束这群“不加班不发火”的人工智能司机?
技术突破和社会习惯的碰撞,未必总是那么和谐。
再往深处想,FSD的“自主决策”能力,是不是会出现“机器的自大”?
——比如,它觉得自己算法靠谱,就不管人类怎么想,直接换道、倒车、插队。
到时候,路上的人类司机,是不是要跟AI争路权?
自动驾驶系统,是该“遵守规则”,还是该“见风使舵”?
这其实是一场伦理和博弈的持久战。
从专业视角观测,特斯拉FSD这一版的进步,确实值得一看。
它把“纯视觉”方案推到新高度,剥离了对高精地图和雷达的依赖。
这一点,对于国内厂商来说,是个有力的技术分水岭。
毕竟,国内的辅助驾驶,大多还在“地图+雷达”的混合方案里打转。
特斯拉选择“裸奔”,既有技术自信,也有商业考量。
只是,技术裸奔也意味着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裸奔失败”。
毕竟,算法再聪明,也得面对“现实复杂度”这尊大神。
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证据工作”,我对任何“秒天秒地”的技术都保留一分怀疑。
每一次“逆天”表演,背后都是无数“常态失误”。
特斯拉FSD这次的确像老司机,但老司机也有分神的时候。
比如,倒车换道、插队决策,遇上极端情况怎么办?
系统会不会“自作聪明”,反而惹麻烦?
AI的“聪明”,有时也像人类的“冲动”——不见得每次都能善终。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
如果未来的马路上,都是像FSD这样的AI司机,人人都能自主决策、见风使舵——人类司机还该不该参与?
人工智能的“市井智慧”,能否真正取代人类经验?
又或者,自动驾驶在现实博弈里,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变成了另一个“油腻中年”?
你怎么看这场“智慧与现实”的拉锯战?
是否该为AI的“逆天”鼓掌,还是该在每一次技术亮相时,都留下一点理性怀疑?
马路上的未来,你更愿意相信谁:人类,还是机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