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车展,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往年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外资豪华品牌展台,今年不少人转场去了比亚迪、蔚来、理想的展区;反观某些外资车企的电动化展台,除了销售顾问,围观的观众还没隔壁中国品牌的试驾车排队人多。
于是网上开始传 “外资车企被中国新能源卷哭了”,甚至有人说 “燃油车时代的巨头要在电动化时代栽跟头”。作为跑了 8 年汽车圈的博主,今天咱们不蹭热度不站队,用数据、案例和行业逻辑,聊聊外资车企到底有没有 “哭”,以及中国新能源的 “卷” 到底赢在哪。
说外资车企没压力,那是自欺欺人。咱们直接上 2024 年一季度的行业数据,对比下来差距很明显: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新能源品牌(含比亚迪、吉利、长安、新势力等)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已经突破 65%,而外资品牌(含合资)的新能源份额仅剩下不到 35%。要知道 5 年前,这个比例还是反过来的 —— 当时外资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靠着 “先发优势” 能占近 70% 的市场。
再看具体车型销量:2024 年 3 月,比亚迪宋 PLUS DM-i 单月卖了 4.8 万辆,秦 PLUS DM-i 卖了 4.2 万辆;而大众 ID.3 单月销量刚过 1 万辆,ID.4 X 不足 8000 辆,宝马 iX3、奔驰 EQC 的月销更是徘徊在 3000-5000 辆之间。更扎心的是丰田,其纯电车型 bZ4X 去年全年在华销量仅 1.2 万辆,还不如比亚迪一款车型一周的销量。
除了销量,财报数据更能反映外资的 “压力”。大众集团 2023 年财报显示,其电动化业务亏损扩大至 21 亿欧元,为此不得不推迟部分电动车型的研发计划;宝马虽然电动化业务还在盈利,但利润率仅 3.2%,远低于燃油车业务的 10% 以上;就连特斯拉,也因为中国品牌的价格压力,2024 年一季度在华降价两次,Model 3 起售价跌破 20 万,这在 3 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新能源的 “卷”,确实打在了外资车企的 “软肋” 上 —— 电动化转型的速度、成本控制能力、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把握,都慢了半拍。
但要说外资车企被 “卷哭”,甚至 “放弃抵抗”,那就太夸张了。毕竟能在燃油车时代称霸几十年,这些巨头的家底和调整能力,远比我们想的要强。最近半年,外资车企的 “反击动作” 其实不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
最典型的就是大众和小鹏的合作。2023 年 10 月,大众宣布投资 7 亿美元,获得小鹏 4.99% 的股份,同时双方联合开发两款针对中国市场的中型电动车型,计划 2026 年上市。这意味着大众将直接使用小鹏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 —— 要知道大众之前的 ID 系列,在智能化方面一直被中国用户吐槽 “像老年机”,这次合作相当于直接 “抄作业”,补全智能化短板。
除此之外,宝马也和地平线合作,采用地平线的征程芯片打造智能驾驶系统;奔驰则和华为探讨在车机系统上的合作,这些动作都说明:外资车企不再固执于 “自研”,而是放下身段,用中国的技术解决中国用户的需求。
以前外资车企做电动化,总喜欢把 “全球车型” 直接拿到中国卖,比如丰田 bZ4X、日产 Ariya,设计、配置都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习惯 —— 比如车机卡顿、续航虚标、空间利用率低。但现在他们开始变了:
宝马 i5 长轴距版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加长了 130mm,后排增加了 “老板键” 和座椅按摩;奔驰 EQE SUV在中国推出了 “暗夜版”,加入了中国用户喜欢的熏黑轮毂、发光格栅;就连特斯拉,也为 Model Y 增加了后排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的 “中国特供配置”。
这些变化背后,是外资车企终于明白: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不是 “卖车” 而是 “卖符合用户需求的车”,再用 “全球车” 的思维来中国,注定要被淘汰。
3. 加码基建和服务,抢 “用户粘性”
中国品牌的优势不仅是车本身,还有充电、售后等服务体系。比如比亚迪有超过 30 万个充电桩,蔚来有换电站和上门服务,这些都是外资车企之前的短板。但现在他们也开始发力:
宝马计划 2025 年前,在华建设超过 1000 座超级充电站;大众联合星星充电,打造 “大众充电网络”,承诺 2024 年底覆盖全国 90% 以上的地级市;奔驰则推出了 “上门取送车”“免费充电” 等服务,试图通过服务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这些动作虽然慢了一步,但外资车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一旦持续投入,未来在服务上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聊到这里,其实可以明白:所谓 “外资被卷哭”,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在 “电动化 + 智能化” 的赛道上,实现了 “换道超车”,打破了外资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垄断格局。
中国新能源的优势,从来不是 “低价内卷”,而是全产业链的综合优势:
供应链优势:中国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地平线、黑芝麻芯片,还有完整的电机、电控产业链,成本比外资低 20%-30%;
用户洞察优势:中国品牌更懂中国用户,比如知道用户需要大空间、智能车机、长续航,能快速迭代产品,比如比亚迪一年能推出 10 多款新车,而外资车企一款车的研发周期往往要 3-5 年;
政策和市场优势:中国有新能源补贴、双积分政策,还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能快速实现 “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外资车企的优势,依然是品牌积淀和制造工艺:比如宝马的底盘调校、奔驰的内饰做工、大众的品控管理,这些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不是中国品牌短期内能超越的。
所以现在的格局,不是 “中国赢、外资输”,而是 “中国引领、外资追赶” 的良性竞争 —— 中国品牌用技术和产品逼外资车企加速转型,外资车企用品牌和工艺倒逼中国品牌提升品质,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作为汽车博主,我不喜欢用 “卷哭”“打败” 这种情绪化的词来形容行业竞争。因为汽车行业不是 “零和博弈”,而是 “共同进步” 的赛道。
中国新能源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 “运气”,而是从政策到企业,从供应链到用户的 “全链条努力”;外资车企虽然暂时遇到了压力,但他们的调整能力和资金实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未来 3-5 年,我们会看到更多 “中国技术 + 外资制造”“中国市场 + 全球品牌” 的合作案例,这才是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正确方向。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外资车企能在 3 年内追上中国新能源的步伐吗?或者你更看好中国品牌,还是调整后的外资品牌?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