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

烟雨江南,六月的车展现场,一地反光玻璃和坚固钢板,灼灼其华。人群涌动,每个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卷。”展台中央,灯光下的新能源汽车映出观众的脸——有好奇,有兴奋,也有一丝“吃瓜”心态。有人嘀咕,“比亚迪又降价了,这下别家还活不活?”售车员未置可否,只是在合同书背后轻轻一叹,仿佛见惯了硝烟。彩旗猎猎,却掩不住行业背后的暗流。

如果你是供应商,辛苦两季终于交货,却迟迟收不到货款;如果你是行业观察者,看着“价格屠夫”成为网友口中“内卷王”,你会不会困惑,但凡价格低一点就是恶竞?又或者,眼前这场腥风血雨,真实伤害了谁?

先摊开证据。比亚迪,这个被冠以“内卷王”名号的主角,因为频繁降价、增配不提价,被指“搅乱市场”。不少吃瓜群众将这种策略等同于“恶意竞争”乃至行业自杀。但追根溯源,事实其实并不简单。价格下探只是企业策略之一,背后有更扎实的证据链:电池成本,规模效应,产业链成熟度,这些才是“低价”的真相。

比如,碳酸锂价格的大跳水,从每吨六十万跌到八万,像古早小说里的“天降馅饼”,直接*肉眼可见*地降低了电池和整车成本。又有产量规模化——中国2024年卖出超过1200万辆新能源汽车,量大了,不香吗?供应链更完善,每个小齿轮都润滑得溜溜转。其实,这一波波降价,是创新成果和产业升级带的红利,并非单靠“窒息操作”。

当然,纯竞争也从不温柔。吉利跟比亚迪学,“价格打骨折”,产品力还暗藏超车,有种“既想赢比赛又不想做刺头”的微妙小心机。上汽MG更狠,续航400公里只卖七万,简直逼得同行直喊“卷”,消费者却笑纳“赔本赚吆喝”。这一幕,跟内卷有点像,但实际上,是出于技术进步与成本管控,而非互相拖垮。

冷静下来,换个角度看。说白了,只要不是恶意亏本卖车,压根不用担心“掠夺性定价”那一套“教科书式恐吓”:先亏死对手,再垄断提价。比亚迪长期盈利,靠的不是黑心价格而是供应链优势,高端品牌反而在亏损。用刀割肉挣钱,谁信?如果真有企业被逼破产,那更多是自身竞争力和管理的问题,优胜劣汰,本就冷酷得让人没法煽情。

真正该警惕的,其实并不在“低价”一刀切这个表面文章。市场健康和“良性竞争”的底线,恰恰被产业链上的“高账期”侵蚀得悄无声息。账期,听起来像金融术语,不过是供应商的噩梦。国内车企平均182天不付款,供应商省吃俭用顶到最后,还得“可持续性分摊压力”,大企业顺着“人体链条”把水往下压,终究轮到底层喝北风。小企业资金链紧张,降本增效,甚至牺牲质量,最后“炸雷”还是在消费者手里爆。

说起来,汽车行业也是个“食物链极长”的生态圈。有人站顶端享受阳光,有人日日“割肉”,甚至不知死于哪根神经失灵。好在这届“金主爸爸”终于觉醒,政府推动16家车企缩短账期到60天。不稀奇,稀奇的是有巨头带头落地,终于让供应商喘口气。这种动作,比起单纯降价不提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反内卷”,保护了上下游的行业生态,不至于一地鸡毛。

地方政府的“护犊子”操作也是一个隐忧。新能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地方急于扩能,搞产业基金,好像一夜之间做梦也能造出特斯拉。产能冲天却销量没跟上,最后历史总是重复,剧情从“烈火烹油”走向“大面积烤糊”。可如果车企真靠技术和产品力打出市场,如比亚迪、吉利纷纷杀入全球十强,这又未尝不是行业之福。

自嘲一句,这年头做行业剖析,最大风险不是被喷没深度,而是被喷“特定立场”,仿佛公允只能靠情绪堆砌。可惜现实不会按剧本发展,高光照片背后,有账期欠款、供应链压力和产品质量的暗影。从业多年的我,最怕的不是“价格战”,而是舆论的“一刀切”,“降价便是乱象”的指责,最终压死的是创新动力和行业信心。

贴近话语底层,想和各位读者聊聊——有没有可能,我们在热衷喊“反内卷”的同时,忽略了行业根本秩序和底层人的困境?是不是该用更耐心的眼光,去分辨技术红利与恶性竞争,制度缺陷与企业选择?价格竞争本是市场常态,只要不破坏底线,消费者便一定受益。

那么,问题被抛回桌面:在下一个“卷王”故事到来前,我们究竟该警惕什么?继续剑指企业调价、促销,还是把目光投向产业链的健康、供应商的生存、市场环境的公平?能不能真正做到“既有选择自由,又能守住行业良心”?

如果你是行业参与者,会怎么平衡自身利益与行业责任?如果你是旁观者,会如何辨别舆论叙事和现实逻辑?最黑色幽默的场景就是——一天你在展厅喜提新车,第二天发现零配件来自“账期欠薪”的供应商,某种意义上,谁才是卷的最终输家?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车展气氛卷起来,比亚迪降价,供应商账期压力-有驾

总归一句话,这个问题不全靠谁降价来决定答案,而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冷静思考和专业判断。至于“卷”到最后,是沦为一地鸡毛,还是沉淀成全球“新势力”?就看我们选择在乎的,是哪个证据。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