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仔细想过,1734.8万个充电桩,这是什么概念?这背后到底意味着啥?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懵。祖国的大地上,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多充电枪,这是啥速度?咱们国家有点太狠了吧!
电动汽车这些年有多火,大家心里都有数。不是路上车多了,就是朋友圈看见晒新车,三句话离不开纯电和油电混。如果说几年前电动车还得提前计划路线,生怕中途没电,现在已经很少听谁还担心这个了。以前动不动就有人拿“里程焦虑”说事,现在尴尬地发现,这个“焦虑”好像正在被吹散,逐渐变烈。有1734.8万个充电桩,这事不光是技术问题,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
你说,安装充电桩就那么简单吗?我还真不这么觉得。充电桩不是路边随便种个树,插地上就完事。电要从哪来?占地怎么算?物业同意都不容易,别说网电改造。结果我们国家愣是能每年都往上涨百分之五十,这背后得是多庞大的施工队伍,多高效的行政配合,还得有大伙自发愿意掏腰包,弄家用桩。仔细想想,这不比盖楼便宜,也不比修路省心。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说一句中国速度,一点不吹牛。
公共充电桩431.6万个,这是什么感受?你家小区,工作地,小吃街,服务区,哪儿不是一人影一轿车一桩子。想想前几年,下单电车,最多配一个随车充,还得攒积分找地儿去充。现在新小区刚交房,没装桩,人家买车都得问物业。还有私人充电桩1303.2万个,这可真说明电动汽车已经成大众生活的一环了。最重要的是,私家车主越来越多直接上自家墙装桩,下夜班回到家一插,第二天满电出发。这份舒坦,开过油车的人可能还真体会不到。
其实说到这事儿,我就在想,为什么中国就能把充电桩布局搞成世界第一?靠啥?无非两点——一是政策支持,二是市场真有这个需求。政策不用说,几年下来,各种补贴、红利,老百姓想装桩,厂家愿意投入,连地方政府都是直接动作。需求方面,那就更厉害了,电车涨得飞快,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村口到CBD,谁没见过电葫芦往地上一插,走一圈电回来。
可我还想问:上千万个充电桩,到底够不够?我敢肯定,远远不够。一线城市停车难的老问题,充电反而越发展越明显。你楼下几百个人抢着俩充电口,怎么办?充满后不挪车,插头被人撬了咋整?农村和县城又怎么样?城市有桩不稀奇,广大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地带,还远远没成气候。电车多点开花,照应不过来,体验就得打个问号。
再说功率这事,新闻里说平均每个公共充电桩有45.48千瓦,这个速度咋样?普通快充吧,一小时差不多一辆车能充满。但谁都盼着十分钟补个电,像加油一样快,现实呢?快充设备还是稀罕物,更多人排队用慢桩。尤其节假日跑高速,上服务区一瞅,壮观得像庙会,十几辆车跟那排长队,这事急性子真等不及。公共桩总功率1.96亿千瓦,也就数字上听着牛,实际到个人的使用感受,恐怕没那么美好。所以说,表面看“桩多”,但体验上、分布上、维护上,事还多着呢。
还有一个被低估的点,报装容量1.15亿千伏安,这玩意专业人士明白,普通人很难直接感受到。但它背后说明啥?我国的电网、配套能力,能不能随电车飞速发展而升级?现在还是晚上充电为主,要哪天大家都白天插枪抢电,电压波动、电路老化、互相抢电,真扛得住吗?别忘了,能源安全是大事,万万不能搞一刀切瞎推广,得分区域分不同阶段调控。
而且,建设速度快是一回事,怎么管好是另一回事。桩多了烂在那的有,建成一堆没人管、坏了不修的有,装完桩就“跑路”的企业也不新鲜。要用就得好用,用得爽才算进步,坏一半桩子成摆设,数字再好看也没用。投运率、维护率、甚至收费标准,都是实打实的民生细节,不能让“进步”成了表面文章。
说到这,你有没有想过:电动汽车疯狂普及的背后,是不是挤压了其它能源路线?现在纯电涨,混动悄悄爬,氢燃料、CNG、LPG等一干新玩法还没全面展开,比亚迪宁德投资有余,大家都指着谁来买?要是哪天技术路线猛拐弯,这么多桩子咋办?会不会变成城市里的“石斧”,吃灰没人要?
我觉得,咱们国家目前布局策略挺聪明,用实际投入带动使用习惯,逼着产业链自己走向完善,厂家、政府、用户三方一起给压力,这样才能逼出真本事。但同样要考虑长远,如果哪天高铁式换电、移动补能、无感充电成主流,这些1734.8万个桩子,是不是还得审时度势,灵活升级,不然砸钱砸资源,最后浪费大了去。
而且我没法不问,谁能坐稳持久的市场老大?早期一马当先的几家互联网桩企,没几年就遇到倒闭潮,充电平台、支付APP,剩下的能不能兼容互通,还是各自为政割地称王?后续充电服务想提效,国家出政策的同时,也得逼民企、国企协作,不能继续“各自玩自个的”。
再说,能源切换不是谁嘴上一喊,环境污染就能瞬间解决的。电车绿色背后,是不是电真绿色?现在火电依然占主导,再多的新能源装机要缓缓才能发力。别到时候一算账,燃煤换成电充车,排放白白转移,能源革命不知不觉成了数字游戏。
讲了这么多,我就一句话:这1734.8万个充电桩,是历史新高,也是时代考验。中国干大事的气魄毋庸置疑,普及电桩,体验上还得继续打磨。城市农村均衡、快慢桩共存、维护升级提效、技术路线储备,全都要一碗水端平。说到底,不是有数字就等于进步,有体验才是真的好。咱中国老百姓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你说是吧?
你可以高兴这个速度,也可以质疑它的局部效果,但不能否认,这条路中国走在了前头。未来能不能继续领先,就要看怎么维护用户体验,开放技术路线、审慎搞大跃进。千万别让我们用几十年,添了几千万根“孤独的杭井”,成了电动车的历史遗迹。
最后我提个问题:你会因为充电桩多了而买电动汽车吗?不管怎么回答,这就是我们未来几年绕不开的真实选择。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