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汽车到底还剩多少“原来”的东西?汽车照明,在过去那就是一东西——晚上看路,白天提醒大家我来了,别杵我车前头。可到了2025年,尤其看到那份佐思汽研的报告,才发现车灯已经快成了“智能交互终端”,甚至可以说,灯光都快比车价还夸张了。
LED灯装配率逼近90%,这事儿说起来挺疯狂。以前买车挑配置,总有人嫌“卤素灯”不够亮,现在这都是什么“矩阵式”、“ADB”、“像素光源”,甭说老司机,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对自己的车灯功能搞不清楚?但事实就是,LED远近光灯不光亮,人家还智能,能跟着路况变、还能自行调节强度,甚至可以图像投影。说实话,这事儿你仔细盘盘,跟手机影像升级一个套路:卖的不止是光,卖的是体验,卖的是“智能”。
可问题来了,有必要吗?你晚上开车,有多少人真会把大灯的各种模式全用上?换了LED,真的就从此告别安全隐患了吗?有时候我都怀疑,是不是大家最后都用最普通的模式,剩下新功能只是“科技感”的噱头,用来装点朋友圈?
再一看市场数据,到2030年整个汽车照明市场就能干到800多亿,这份蛋糕太大。以前车灯属于卖车包里的毛巾牙刷,现在是“精装大礼包”,只要有点智能,价格就能涨得溜。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么多钱砸进灯里,真的带来安全和体验吗?还是让车厂、供应商赚麻了?光这些疑问,怕是没人能给个利落的答案。
说到今年的最大变化,辅助驾驶“小蓝灯”让人很有感。小小一个蓝灯,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自动驾驶进入新时代”——你车尾亮着蓝灯,周围司机一眼就明白:“这家伙用自动驾驶了!”结果2025年上半年装配量猛增11倍,比亚迪一个品牌装了得有65%的蓝灯,连问界、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都一窝蜂跟进。
设问一句:自动驾驶真的安全吗?小蓝灯亮着,就是防撞保险吗?其实很多人心里明镜似的:现在辅助驾驶虽说牛逼,但终归所有风险最后还得人兜底。那个蓝灯更像是个“朋友圈标签”,大家都用上它,是不是有种“别人有我也得有”的焦虑?有它真的变安全了,还是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甚至有些技术控买车就冲着有蓝灯来的,“灯大科技感强,没蓝灯落伍。”这逻辑,像不像年轻人买手机最在意能不能Face ID,至于用不用、好不好用反倒不重要了。
再看蓝灯落地方式,连OTA升级都成了主流。不光新车,老车“众筹899块”硬件升级立马点亮你的科技人生。你设想下,现在买个保险杠都没法“升级”,但小蓝灯可以远程搞定。是不是说明灯,已经成了汽车科技最“显眼”的赛道?以后谁家没新灯,谁家没升级,怕是都成了落伍标配。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小蓝灯到底是谁主导的?法规有要求,技术有准备,车企一哄而上。这个变革到底是市场需求,还是被政策推着走?而法规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一帮儿利益方在推动?比如说,供应商、标准制定者,谁在控制蓝灯这一波潮流?有多少是真正为安全着想,多少还是把灯光变成了流量和利润?
另一个没法忽视的重要变化,就是氛围灯变得“很聪明”。过去你上车,灯最多就是仪表盘亮、脚窝亮,后来随着“氛围灯”概念提出,车厢里五光十色像KTV。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搞灯和DMS/ADAS联动,可以侦测你的表情,直接用颜色反馈你是高兴还是生气。这事儿说厉害是挺厉害,但真滴需要吗?我开车高兴,一条灯变成黄色,我要是刚被通知降薪、家里催婚还被红灯包围,是不是更郁闷?
连车顶、底盘、门把手、前备箱都开始装灯,不是搞交互就是搞引导。音乐响了灯光变,导航提示灯光闪,你说真的对驾驶有帮助吗?还是其实增添了另一种“炫技焦虑”?有点像智能手表一开始说能帮你健身、监测健康,最后大家还是当时间和天气的提示器。
说到实际应用,这边奔驰、理想、小鹏等品牌都在做。奔驰的氛围灯能用红光提示危险,理想的氛围灯配合辅助驾驶变“小蓝灯”色调。看起来很美好,实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用得上”这个词还太远,大部分人充其量就是看个色彩、换个心情。
问一句:灯多了,真的更好吗?是不是也带来信息过载? 有的人心理本来就不稳定,开个车还时不时被灯光刷脸,长远来看不见得是好事。你让“科技配置”变成了心理暗示,有的人反倒更紧张。
那么整个行业怎么看呢?车灯的升级,其实是汽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你看看供应链,从芯片、模组、接插件,硬件软件一条龙,全球、国内企业都狂砸钱,想分杯羹。标准法规也是一年一个样,谁在主导谁在跟随,其实都是利益博弈。不管你愿不愿意,“智能灯”都是未来车的重要分界线,就像液晶屏取代机械仪表一样,从此回不去了。
问问我们自己,车灯升级到了极限会怎样?是不是会从功能性彻底变成纯粹的体验追求?譬如以后车灯可以变广告屏、变通讯介质、甚至做光影投影表演。你开车变成像逛灯会,有危险自动警告,有娱乐自动呈现。可车灯是不是本可以只做一件事:照明?如今的升级,会不会也在无形中让我们的注意力被稀释,安全反倒变成“功能”之一,而不是最核心?
再来一问,普通人真的需要这么多照明功能吗?现在买车,恨不得每颗灯珠都有专属芯片,每块灯罩都有智能传感,钱花得更多,体验真能成倍提升么?如果不是厂家、供应商、法规在推,买家还会在意这些么?是不是最后变成了“有就选、没就觉得亏”,实际上日常只用5%功能。
最后看趋势,整个车灯产业已经彻底离开“照亮路”这个初心,变成了“点亮人生”和“点亮流量”。车厂用灯制造亮点,供应商靠灯坐等分成,最后买家花钱买了“科技感”,还真不一定买到安全和可靠。
所以我觉得,汽车照明这股风潮有点像手机摄影:“人人都说要最强,但80%人还是只拍日常。”多数买家的拥抱,既是接受,也是被推着走。厂家顺水推舟,资本顺势分羹,法规顺势跟上。未来是不是灯还会更花哨,功能更复杂,体验更“科技”?但那个最初只为照亮前方的小灯泡,会不会也有点寂寞呢?
我们是不是该问一问,技术快马加鞭奔腾前进的时候,真正的需求是否真得赶得上?灯是照明,还是身份,还是体验?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但在车市的洪流里,谁还在乎那个最初的答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