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品牌的“焕新”之路
MG这个品牌想要换个活法。它是国内唯一一个完全由本土企业掌控的全球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卖出了超过300万辆车,成绩挺不错的。但在国内市场,它的存在感就比较弱了。
今年年初,上汽旗下的乘用车部门做了一次新的管理层调整,同时还把乘用车分公司、创新研究院、零束科技等五家公司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大家一起干活。
除了资源的整合,MG还打通了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的整个链条。而且它还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品牌调性——年轻、时尚、有趣。MG也第一次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用户服务的完整生态搭建。
MG的“年轻化”不太一样
4月11号,上汽旗下的MG品牌开了一场主题叫“追梦赤子心”的Q1季度沟通会,会上透露了不少重要消息:
MG品牌第一季度卖了25839辆车,其中3月份单月销量突破了10000辆;MG马上就要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里第一个海外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台的品牌了。上汽和OPPO合作的第一款车也要在MG品牌上落地了;还有年轻人的第一台“方盒子”造型的车会在上海车展上亮相。另外,MG的产品、技术和销售渠道都要全面升级:未来两年会有8款重磅新车推出,主打电智化技术更新换代;全新E架构覆盖三电系统和智能生态系统;销售渠道今年要增加150家店,总数达到400家。
**年轻化转型**
现在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说自己要“年轻化”,但MG的“年轻化”和其他品牌有点不一样。
MG品牌的总经理周钘把“年轻化”定义成“和年轻人有共鸣的基础”。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通过两个月的用户调研总结出了“年轻、风尚、智趣”这三个关键词,其实是在精准解读Z世代的心理需求。
和其他品牌主打的“科技极客型年轻”或者“潮玩文化型年轻”不同,MG想要打造的是一种更包容的“年轻态生活方式”。
MG的年轻化难题
MG提出的这个“智趣”概念,其实直戳当代年轻人“躺不平”的焦虑。就像俞经民说的,“得有点真家伙,能让我爽一下”。这种需求在MG7的流线型车身设计、MG4极地版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技术上都能找到具体体现。
不过,年轻化战略真正的难点其实是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贾健旭提出要把上海车展办成“上汽车展”,这背后其实是在争夺品牌的主导权。
MG需要证明,所谓的“年轻化”不是单纯用来做营销的噱头,而应该贯穿于产品研发、设计、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力。
MG和OPPO的合作方式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他们通过开放生态系统打破硬件限制,实际上是在用“科技平等”来重塑年轻人对品牌的认可。
双线发展
对于“燃油车是不是要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问题,俞经民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在全球范围内坚持燃油车和新能源两手都要抓。
你看,在欧洲充电设施还没完全建好、东南亚市场还在享受燃油车红利的时候,MG的全球化布局就需要多种动力形式搭配。就像MG5和MG6在海外市场一直卖得很好一样,燃油车现在依然是打入新兴市场的关键武器。
俞经民还提到,全球市场跟国内市场的情况很不一样,全球市场不仅要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品牌影响力,还得赚钱,不然国内的汽车厂商很难生存下去。
上汽乘用车俞经民:MG的双线战略与三大挑战
俞经民说,面向国内市场,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荣威加MG的双线战略。荣威主打家庭用车,成熟、稳重、性价比高,是个让人放心的“国民车”;而MG则主打年轻、时尚、有趣。
另外,MG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智能化”。像零束科技的座舱3.0系统,跟地平线、华为的合作,还有年底要量产的新一代固态电池,这些技术都在为MG打造一个“软硬结合”的强大网络。
俞经民把营销比喻成“护城河”,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新的竞争思路:在智能电动车的时代,用户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样重要。
这种双线作战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怎么平衡资源分配。要是能把大乘用车板块整合好,“五个指头捏成拳头”,MG就能同时守住传统汽车市场,又能在新能源市场上攻城略地。
MG的三大“对手”
说到接下来的计划,周钘在交流会上提到MG目前有三大“对手”:预期管理、坚持长期目标、以及自我突破。
首先是预期管理,也就是MG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提升战。“MG在国内市场的声音还不够响亮,怎么管理消费者的期望值,这是第一步。”周钘的话点出了MG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
在国内市场,MG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需要加强。MG需要通过更好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手段,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了解MG。
MG的“时间之战”:如何平衡短期与长期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MG正在用一些创新的营销手段和品牌活动来慢慢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比如说,跟OPPO合作之后,MG不仅在技术方面有了新突破,品牌的曝光度也增加了不少。
另一个挑战就是坚持长期发展的战略,也就是MG所说的“时间之战”。
“怎么坚持长期发展,这是MG要面对的第二个难题。”周钘说,MG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规划都需要时间,可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市场不会给你太多时间等你慢慢成长。所以MG得想办法在短时间内增加销量和市场份额,同时还要为未来的产品布局打下基础。
MG的自我革命与上汽的底气
所以呢,MG就开始加快产品更新速度,努力搞技术创新啦。他们说,年轻人的第一辆“方盒子”车会在上海车展上露脸。俞经民还提到,上汽的新一代固态电池会在年底开始生产。另外啊,极地版的MG4能在北极、南极这种地方开的电动车,而且OPPO的手机和车的连接功能、软硬件也会一起升级。
最后就是MG得突破自己,打一场内部的硬仗。
周钧觉得,MG现在遇到的最大难题其实不是外面来的,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障碍。“MG得想办法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内部的那些阻碍,赶紧跟着市场的需求走,做出大家喜欢的产品。”
俞经民也特别坚定地说:“要是上汽的大客车业务不行,那上汽整个公司都不可能行。”他还说,“上汽行,皆上乘”是大客车业务的目标,整个上汽集团要想发展得好,就得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看来,调整已经开始见效了。今年第一季度,上汽的乘用车卖了16.4万辆,在国内市场上的销量比去年涨了快一倍呢。特别是三月份,MG这个品牌油车电车都卖得不错,纯电的MGES5销量环比涨了快一倍半,燃油车MG5也涨了四成多。
所以呀,我们可以相信,换了种活法后的MG,已经不是那个在主流市场边缘晃悠的英伦品牌了,它更像是个测试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真正做到“技术自信+品牌自信+全球化能力”这三点合一的试验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