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聊起汽车市场,脑子里蹦出来的大概都是“价格战”、“大降价”、“沙发彩电大冰箱”这些词儿。
确实,国内的汽车品牌竞争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眼球,恨不得把家都给你搬到车里去,配置堆得满满当当。
可就在这个所有人都埋头拼刺刀的时候,有个老牌豪华品牌却好像有点“不走寻常路”。
说的就是奔驰,最近他们开了一个会,主题跟降价、跟配置都没啥关系,聊的是“可持续发展”。
又是宣布工厂实现了碳中和,又是跑去跟三江源国家公园搞合作,还研究怎么让电动车给电网充电。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都什么时候了,不想着怎么多卖几台车,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啥用?
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仔细琢磨一下奔驰走的这几步棋,就会发现,这可能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是在为下一个十年的竞争提前打基础。
咱们先从一个听起来最专业、也最实在的事情说起。
北京奔驰的一家工厂,最近拿到了一个叫做《ISO 14068-1:2023实现碳中和核查声明》的认证。
这一长串名字听着就挺唬人,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以前很多企业说自己环保、绿色,可能就是去市场上花钱买了一些“碳指标”,这就像是自己家里乱糟糟的,但花钱请隔壁邻居帮忙打扫了卫生,然后就对外宣称自己家也很干净。
这显然有点自欺欺人。
而奔驰拿到的这个新标准,规则就严格多了,它强调“减排优先,抵消从严”,意思是你必须先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家打扫干净,实在有些顽固污渍弄不掉了,才能花钱请专业人士来处理。
这就把真环保和假环保一下子分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奔驰这家工厂是中国汽车制造业里第一个拿到这个新标准认证的,这相当于立下了一个新标杆。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头,背后是实打实的减排成果。
根据公开的数据,这家工厂在2024年预计要比2023年减少将近2.2万吨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2万吨是个什么概念?
这差不多等于近120万棵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一个工厂一年的努力,就相当于为地球多种了这么多树,这个减碳效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奔驰在中国的两大生产基地,北京和福建,都在大力使用绿色电力。
福建奔驰的工厂已经做到了100%使用绿电生产,而北京奔驰今年采购的绿电也超过了3亿度,占到了总用电量的六成左右,同时,生产每一台车的碳排放强度还比去年降低了38%。
当一个汽车巨头开始从生产的源头就这么“斤斤计较”碳排放的时候,释放的信号就很明确了:未来的竞争,绿色制造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而是决定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必选项。
工厂变绿了,造出来的车自然也要跟上。
奔驰早就定下了一个大目标,最晚到2039年,要让所有新出厂的乘用车,在从生产、使用到最后报废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实现净碳中和。
马上要上市的全新纯电CLA车型,就是这个理念下的一个具体产物。
这款车有几个技术亮点,比如它用了800伏的高压电驱系统和同级别里很少见的两挡变速箱,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效率极高。
它的续航里程能达到866公里,而每跑一百公里的电耗只有10.9度电。
这个数据在同级别的车里是非常出色的,通俗点说,就是用更少的电,跑更远的路。
在油价和电价都在涨的今天,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省钱。
奔驰通过这款车传递出一个新的价值观:在电动车时代,高效的能源利用,本身就是一种硬核的豪华。
如果说把工厂和产品做得更环保,是汽车企业的分内之事,那么奔驰接下来的动作,就显示出了它更广阔的视野。
在这次的对话会上,奔驰宣布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启为期三年的公益合作。
很多人一听,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企业捐钱做公益嘛,很常见。
但这次不一样,算上三江源,奔驰已经跟中国首批设立的全部五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就不是零敲碎打的“献爱心”了,而是一种深度的战略协同。
国家把生态保护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要守护好这些自然瑰宝,奔驰就用实际行动表示支持,紧跟国家的步伐。
这种做法,比单纯地捐一笔钱,意义要深远得多,它表明奔驰是想作为伙伴,与中国社会共同成长。
此外,奔驰还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推动“碳中和人才教育”,这更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投资,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体现了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格局和耐心。
更有前瞻性的,是奔驰对于未来能源系统的思考。
他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启动了一个“车网互动”的试点项目。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原理其实很简单。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路上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如果大家都习惯在晚上下班回家后,同一时间给车充电,那对我们国家的电网将是巨大的压力。
而“车网互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它把每一辆电动车都看作是一个移动的储能“充电宝”。
在白天风力、光伏发电量大,电价便宜的时候,系统可以引导车辆多充电;而到了晚上用电高峰期,电价变贵,如果你的车电量充足,还可以反向把电卖给电网,赚取差价。
这样一来,电动车就不再是单纯消耗能源的负担,反而变成了帮助电网平衡供需、提高稳定性的“调节器”。
这个思路,与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完全一致的。
奔驰在做的,已经超出了造车卖车的范畴,而是在探索如何让汽车这个产品,更好地融入到中国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去,这是在为更长远的竞争格局提前布局。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奔驰的这些举动真的算是“不务正业”吗?
恰恰相反,在当前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当许多企业还在为今天的销量发愁时,奔驰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明天、后天,甚至是十年后的战场。
它在生产制造端,将绿色能力扎根在中国本土;在社会责任端,紧跟国家战略,做“中国社会的贡献者”;在技术研发端,更是着眼于解决未来整个社会可能面临的能源问题。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豪华观:真正的豪华,不只在于精湛的工艺和响亮的品牌,更在于一种引领行业变革的领导力,一种对社会和未来负责任的担当。
对于这些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销售目的地,而是一个能够共同探索未来、共同成长的战略高地。
在这场激烈的车市淘汰赛中,谁能真正把“可持续发展”从一句口号,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谁才能赢得下一程的比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