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科技巨头以“投资”之名行“挖角”之实,这究竟是商业竞争的常态,还是对行业规则的公然挑战?小米与吉利这场持续数年的“人才争夺战”,究竟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2021年,雷军高调宣布小米进军汽车行业,外界普遍认为这只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跨界尝试。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小米早已将目光锁定在传统车企的核心人才上。彼时,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正带领团队开发SEA浩瀚架构,这一平台后来成为吉利新能源战略的核心。雷军以顺为资本合伙人的身份邀请胡峥楠“加盟”,表面上是投资合作,实则暗藏玄机。
短短数月后,胡峥楠及其团队数十名核心工程师集体转投小米,涉及底盘调校、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岗位。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吉利多个重点项目陷入停滞。更令业界哗然的是,2024年小米SU7上市后,其底盘表现与吉利SEA平台车型高度相似。吉利随即发起专利诉讼,指控小米侵犯其核心技术,但市场并未因此动摇——SU7首月销量破万,而吉利同期推出的四款竞品总销量仅为其七成。
胡峥楠的职业生涯堪称中国汽车业的缩影。早年参与比亚迪F3研发,这款“国民神车”奠定了他对低成本高效生产的理解;在吉利主导SEA平台期间,他首创的模块化架构将研发周期缩短40%。一位离职工程师透露:“胡总擅长将理论快速转化为量产方案,这正是小米最需要的。”
事件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体现”;反对者则抨击:“挖空对手团队属于恶性竞争”。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等企业选择自建人才培养体系,其2025年研发团队稳定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类似戏码曾在手机行业上演。2014年,乐视以双倍薪资挖走华为终端核心团队,最终因技术积累不足而溃败。相比之下,小米既有手机制造经验,又获得传统车企人才加持,其跨界成功率或更高。
尽管吉利通过诉讼争取到部分技术补偿,但市场格局已难逆转。2025年,小米与宁德时代共建实验室,继续强化供应链;吉利则斥资百亿扩建研究院,试图重建技术壁垒。
这场博弈加速了行业变革:竞业协议覆盖率提升60%,股权激励成为标配。消费者虽短期受益于价格战,但长期来看,若创新沦为“复制粘贴”,中国汽车业或将陷入同质化陷阱。
当“挖角”成为捷径,还有多少人愿意深耕研发?小米与吉利的故事尚未完结,但它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比销量数字更为深刻:没有核心创新的繁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