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

可就在几十年前,还得拿着图纸追着人家问:这个零件咋装?那个参数啥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当初带着技术来中国的德国车企,现在反过来要学的电动车技术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像当年的学徒成了老师傅,曾经的师父反倒要递烟请教。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上世纪五十年代,想搞汽车工业,找过美国、日本的车企合作。结果人家只愿意把中国当组装车间,核心技术一点不撒手。就像教徒弟只给鱼不给渔,还怕你学会了抢他生意。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那时候的中国汽车人,心里憋着一股劲。直到 1984 年 10 月 10 日,人民大会堂里签了份合同 —— 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德国大众各出一半钱,要在上海建个合资厂,期限 25 年。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当时不少人觉得德国人傻:把技术拿出来,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可大众董事长施密特不这么想,他觉得中国这么多人,将来肯定是个大市场。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1988 年,一汽从大众美国工厂买了套旧设备。98 个中国工人花了 21 个月,把设备拆下来运回国。没想到海运路上设备锈了,大家只能一点点打磨修复。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外人看来这是赔钱买卖,可的工程师却在拆拆装装里摸透了门道。就像拆开闹钟再装回去,虽然费功夫,但里面的齿轮怎么转的,门儿清。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带来的不只是设备。就拿方向盘检测来说,原来只测 6 道工序,他们非要加到场 100 多道。一开始工人不理解:差不多得了呗?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可时间长了,大家慢慢明白:这不是较真,是对安全的敬畏。后来有位大众退休专家,义务来中国指导了五年,临走前说:"你们的工人眼里有光,这比机器值钱。"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国产化率每提高 1%,背后都是无数次试验。今天换个国产螺丝,明天试个本土钢材,一点点把技术变成自己的。就像学做菜,刚开始照着菜谱一勺盐一勺糖,做着做着就知道该怎么调味更合中国人胃口。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2000 年的时候,上海大众一年能卖 22.2 万辆车,而同期的广汽本田、上汽通用各只卖了 3 万辆左右。那时候上海房价才 2300 元一平米,桑塔纳却能卖到 20 多万,照样有人排队买。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这一卖就是 22 年销冠,不是没道理的。它见证了中国家庭从自行车到汽车的跨越,也让 "拥有汽车" 这个梦,照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从 1978 年开始,中国的谈判代表往德国跑了 30 多趟,谈了 6 年才把合作敲定。施密特后来回忆:"他们不像来讨饭的,更像来谈平等生意的。"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现在再看,形势悄悄变了。大众和小鹏合作搞电动车,连 "全嵌入式折叠方向盘"、"充电 5 分钟跑 400 公里" 这些黑科技都用上了。要知道,这些可是本土研发的技术。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宝马更直接,在华建了个大研发中心,3000 多工程师天天琢磨自动驾驶和 AI,搞出来的东西还能卖到欧美去。这哪是把中国当市场,分明是把中国当创新基地了。

德国车企在华建厂40年:从技术输出到反向学习,中国汽车逆袭-有驾

有人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逆袭,可仔细想想,哪有平白无故的逆袭?

的优势,在于既能理解老百姓想要啥车,又能把技术嚼碎了变成自己的。就像老中医看病,既懂药材药性,又知道怎么搭配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现在的中国汽车,不光卖得多,技术也硬气。这背后是无数个像当年拆设备那样的工程师,是从 6 道检测到 100 道检测的较真,是把 "中国制造" 变成 "中国创造" 的坚持。

德国车企当年的选择,意外地帮搭了个梯子。但能爬多高,还得靠自己使劲。

如今再看那些在欧洲街头跑的中国电动车,它们不只是在卖车,更在告诉世界:合作不是谁沾谁的光,而是互相成就。你给我一个机会,我给你一个惊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