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试驾场地,人群散去只剩一圈黄灯光和轮胎摩擦的焦痕。一个胖哥前脚刚从iCAR全新超级V23S下来,笑得合不拢嘴,后一秒又掏出手机拍下仪表的“4.5秒破百”。在车尾还残着余温时,我俯身看了眼轮胎花纹——普罗迪夫调校过的悬挂下,胎边竟还抹着点点泥沙。这一地证据,或者说“现场痕迹”,恐怕比厂家发布会要有说服力许多。我有种冲动,想把钥匙揣兜,但想想还是算了,毕竟我没这指标。
把问题掰开说,如果你是买新能源方盒子的小白,面对市场上花花绿绿的堆料大赛,会不会有些眼花缭乱?到底性能和实用能否两全,赛道与越野的疆界能不能同时越过?用我职业习惯的讲法,需要讲证据——别光看那些高喊“首搭、同级唯一”的海报,还是得去现场刨点真货色出来。
嘴上说“低调”,销量可是实打实的业绩,截至2025年8月,iCAR V23累计销量超4万台,在新能源方盒子这一拥挤细分市场砸出一个大坑。你可以说它搭了风口,但无法忽略那些上牌资料和实地用户反馈里反复出现的车型代号。厂家喜欢宣称“王者”,但销量毕竟是“小学生的分数线”,过了线先活着,至于能活多好,还得看背后的骨头有多硬。
这骨头硬不硬?得上赛道称一称。1分50秒889,浙赛最速方盒子,用的数据和赛道计时器公证。再细看动力账单,455马力、490N·m双电机四驱,全时推重比拉满,小钢炮听了要沉默,连常年霸占赛道花边新闻的油改电SUV也只能站边悄悄挪一格。这里有个小插曲:上次目睹一辆性能电车弯中衰减,驾驶者当场面红耳赤,后来朋友圈改口“纯电也就通勤好”。结果,这套80.16kWh 宁德时代电芯+汇川六合一电驱,90.5%综合效率没掉线,动力持续不衰减,群众日常驾驶和极限测试都挑不出硬伤。
黑色幽默来了,在赛道上还能扮演羊皮狼,不是所有“方盒子”都能做到的。有人嘲讽说,造型就像“堆块游戏里没买皮肤的初号机”,现实里这“初号机”红绿灯起步能甩下电动G级,零四加速170km/h——光看屁股已然分不清谁在被超。
再跳一个场景,吉尼斯沙漠登顶2分38秒34,成为最速沙峰量产纯电SUV。很多人一提纯电越野,条件反射就是“路过沙地翻车新闻”;但在iCAR新超级V23S这,大漠黄沙成了另一块试金石。纯电能够沙地撒欢,不靠师奶情怀,全仗i-AWD鬣蜥智能电四驱,前后解耦、瞬时扭矩分配,六加一驾驶模式轮端扭矩拉满到5900N·m。谁还在讲“新能源越野就是玩票”?这次,还有吉尼斯公证员在一旁盯着计时器,连沙子仿佛都不想再质疑。
我暗自忍不住琢磨,这个价位段的性能极限究竟在哪?顶配15万级,配置拉满超百项,光是那6处“S”标识和一键BOOST按钮,料堆得像打了兴奋剂。但仔细扒拉规格表,每一项都对着用户痛点戳。性能控追求弯道稳定,赛车团队联袂五连杆悬架;越野党计较通过性,21寸宽胎+涉水600mm+接近/离去角原生设计;通勤党的小算盘是千遍万遍的效率实用问题,六合一电驱和高效能系统一起把麻烦打包送走。
当然,前面说的这些优点多得让我像厂家托。但这里得自曝一下专业过敏症:每一项看起来光鲜的指标,背后都有工程团队的头发突然离职。久了会觉得,“性能够强,配置够全”其实挺普通,因为做不到的路边多的是,做到的,反而让执着变得像程序里的彩蛋。市场上的大多数“王炸配置”,往往是没看出来的地方才最重要——比如一场连续多天的试驾后,电池包一点没发烫,悬架过了减速带还没散架,这才是冷门但关键的证据。
有同事曾问我:“这车到底适合谁?”我玩笑回一句:“没事瞎折腾、赛道沙漠都爱去,日常还舍不得打车的,正好一把抓。”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骨子里都在玩某种“满级号”游戏,有人刷体力,有人刷装等,真正意义上的“王者”,不是打赢Boss才满足,而是日常探索拉满乐趣。iCAR全新超级V23的爽感,大概在于它允许你三头六臂把城郊、山路、沙地都刷完——而且,是15万的价格,别人还得加钱开外挂。
这个故事说到这,无法给出绝对答案。中国新能源方盒子市场内卷到这一步,还能不能卷出第三条路?是否每一台车都需要性能旗舰的堆料,或者真正的最佳解,不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爽点?或许,你亲自踩下电门时,才能判定哪种“满级号”才配做你的主号。到此为止,大家怎么看,自己来评论区聊聊,也许比厂家说教更靠谱。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