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

黑色西服、白色衬衫,林长波站在零星散落着工具和零件的试制车间,看着新一批MPV整车总装落地。金属焊点反射的冷光里,有些东西在悄然重塑。习惯了办公室里的数据分析和会议纪要的人,会觉得这是一场仪式感很强的通宵加班,但在林长波眼中,“战时状态”,其实就是一场无声的大扫除——对人心、对机制、对传统势力的底层结构做修理。这年头,“打仗”这个词,国企领导说得太多了,听起来都快像是车企的通用问候语。但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总经理,偏偏不吆喝、不冒头,套路开的不高,却把柳汽的老问题、一刀刀剖开。

如果你是林长波,你会怎么做?2024年春,刚穿上这件责任马甲的你,手头捧着一堆业绩数据:产品线庞杂,没爆款、盈利压力山大,管理机制分割,各部门只管天上那一亩三分地。坐在这把椅子上,究竟是继续温和地让轮盘转下去,还是决定下场把每个零部件都重新归置?柳汽是那种历史包袱很重的企业——71年故事,56年造车,什么都舍不得扔,什么都能“继续协同”,直到大家都在协同中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我是林长波,可能会感叹一句:老祖宗家底,既能是下蛋的母鸡,也能是永远叫不醒的懒鹅。

东风柳汽的改革路线很明确,却丝毫不轻松。书生带兵,和纸上谈兵的区别在于,他确实让每个钉子都动起来了。菱智、星海,商用和家用MPV双线并进,SUV产品战略跟进,国内外市场同步扩张。这几句话说出来,像是复读机背课文,问题是每一步都要跟几十年惯性和数千股复杂利益对撞。想象一个企业里,每年目标是“五十万辆”,但真正能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产品屈指可数。你要一边做“规模”,一边保“口碑”,还要制止部门间的资源暗战——这恐怕比拆引擎还难。

事实是,这种“战时状态”不是一场短暂的亮剑,而是一次系统级的内脏移植。以“产品经理制”(PM制)为核心,每条产品线配一个“小总经理”,负责调度技术、制造、采购、销售等所有环节。绩效直接和销量、市占率、盈利挂钩,谁行谁上,谁能赚谁分。大白话说就是:少点推诿,多点真刀实枪。听起来似乎很市场化,但在国企,这种改革难度和技术难题相比,堪比“拆一辆老掉牙的212越野车,让它开出特斯拉的速度”。部门利益磨合难,考核标准推进慢,“绩效分配到底能不能上不封顶”还得看最后一公里谁来踩油门。

此举说白了就是把过去“按部门分工”的老国企管理,砸成“为产品打仗”的小型战场,各路干部不再是坐办公室泡绿茶的“看门人”,而是揣着各自“地盘账本”奔市场拉营收。“能者上、优者奖”,服务市场就有晋升空间,销量大地盘就能变大,甚至“31省总经理”,排名最后的可以直接被销量冠军兼并。这套玩法,有点像内卷界的快手算法:谁能带营收,谁就能吞省吃地,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儿穿了国企马甲。

说到推进“三项制度”,很多国企同行都会自嘲:“改革嘛,最怕领导热情比下属冷静。”实际上,“谁来干”“谁来管”“干好干坏不一样”这三道题,就是把以前靠关系靠资历的晋升模型,强行切入了一层市场逻辑。理想状态下,这能倒逼出一批真刀实枪的项目主,现实里呢?老干部分权有阻力,新晋干部拉冷箭,大家都在等“第一个掉队的谁”。国企惯性有时候比柴油机还难启动,但林长波选择了“自下而上”,把权力分给产品线,考核指标全市场化。能不能跑起来,且看接下来几年市场表现——如果数字不涨,产品经理就是最大的背锅侠;如果数字飙升,他们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文化壁垒。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这种改革,协同与独立并存。集团有成熟供应链、技术平台,一声令下,电控座舱共享、马赫动力系统通用,风行星海能瞬间复制岚图的技术包。菱智则是柳汽自主迭代的老手艺,标准化和分摊成本做到极致。看似皆大欢喜,但如果你是从基层一路做到副总的工程师,心里其实明白——协同越多,创意越少;独立越强,风险越大。最好玩的还是集团自我“鲶鱼效应”,用东风柳汽的创新搅动整体大盘。每个事业部都盯着柳汽的“用工、人事、薪酬”改革,既像台上的主角,也是各自下场前的演习场。

说到底,传统老厂的底子和新势力的打法本来就天生矛盾。国企“不算投入产出”,部门分工像极了写字楼里的无菌区;但市场不等人,爆款缺席就是连锁反应。这种内部自嘲,听着像是工程师苦笑:“我们定标准很快,就是不算浪费。”其实这才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年轻一代要学会“花钱买销量”,老一代要接受“考核就是市场说话”。用我同行的话讲:“只要领导不觉得改革能一夜暴富,企业大概率能活下去。”

黑色幽默时刻:林长波和他的团队,像是把一艘旧轮船改造成核潜艇,不是下海就能过河。熬过夜、算账、改机制、看周期,都是治企业的生活常态。偶尔有干部会问:“公司定位是传统书香还是本土武夫?”林长波回答:“饭要一口一口吃,市场要一步一步打。”这不是东风柳汽第一次改革,但会不会是最后一次,仅靠一份战时状态的军令状并不够,最终还是靠产品、靠市场、靠人心——这些往往比风控流程还要难量化。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现场静谧,改革风暴下的柳汽看似有了新方向。71年传统、数十年国企积习,林长波这一刀,能切多深?协同和独立、产品和市场,国企改革的路会不会总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你是那名新晋产品经理,面对战时考核、地盘竞争、绩效分配,也许一句:“我们到底是一个企业,还是三十一个人生故事?”

你怎么看“协同与独立”的尺度?国企改革能不能靠一套战时机制走向主流企业?所谓战时状态,终究是短跑冲刺还是长跑耐力呢?

答案未必在这些年报里,可能还在下一个总经理办公室的那盏迟到夜灯里。

柳汽推产品经理制,战时考核上阵,多年协同模式调整-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