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

最近,小米汽车的一则召回公告,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本身很简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通知,小米汽车需要召回超过十一万台的小米SU7标准版汽车。

这则消息一出来,立刻就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非常热闹。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大家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汽车具体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这次召回的行为本身,到底应该怎么看?

是小米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还是在有关部门的介入调查下,不得不进行的一次整改呢?

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公众对这件事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来龙去脉。

根据官方公告,这次召回涉及的是从2024年2月6日到11月26日期间生产的116887台小米SU7标准版。

当然,这个截止日期明显是个笔误,但召回的数量和原因是准确的。

问题出在车辆的L2级别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上。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用大白话讲,就是当车主在高速上使用辅助驾驶时,在某些非常极端和特殊的路况下,车辆的系统可能反应不过来,对危险的识别、预警或者处理能力会不够,如果这时候驾驶员没有及时接管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就会增加,构成了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应,表示始终把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虽然这次解决问题不需要更换任何硬件,只需要进行软件升级,但他们仍然严格按照国家的召回程序来办。

即便如此,网上的讨论还是分成了两派。

一方面,很多支持者认为小米的做法值得称赞。

他们觉得,现在智能汽车的很多问题都是软件层面的,通过在线升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就能解决。

车主在家里把车连上网,像手机更新系统一样,几分钟就能完成,非常方便。

既然这么简单,小米完全可以把这次行动称作一次“功能优化”或者“系统升级”,听起来会好听很多,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也小。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但小米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最正式、最严格的“召回”方式,并且主动向国家管理部门备案。

这种坦诚面对问题、不遮遮掩掩的态度,恰恰证明了这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把消费者的安全实实在在地放在了心上。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汽车产品出现了安全隐患,厂家进行修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被过度地赞扬和美化。

更有人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次召回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小米的“自觉”。

一些对汽车行业法规比较了解的博主指出,每一次汽车召回,国家都会给一个唯一的编号,而这个编号的编码规则是有讲究的。

根据他们的分析,小米这次召回的编号,从格式上看,很可能属于“受调查影响的召回”。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次召回行动,可能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经注意到了相关问题,甚至已经开始启动缺陷调查的情况下开展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次召回的“主动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更像是在监管压力下的被动行为。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明白一个在今天这个智能汽车时代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容易混淆的概念:OTA升级和召回到底有什么区别。

过去,我们一听说汽车召回,想到的就是要把车开到4S店,让师傅拆开来更换零部件,费时又费力。

但现在技术进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软件算法上的问题,通过网络推送一个更新包就能解决。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这就让OTA和召回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就在今年二月,工信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一个通知,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软件升级管理做出了清晰的界定。

通知里说,如果车企通过OTA给车辆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或者优化一下用户体验,比如更新了车载娱乐系统,增加了几个应用,这属于正常的软件在线升级,只需要按规定备案就行。

但是,如果车企进行OTA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产品中已经存在的、不符合安全标准、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缺陷,那么,无论你采用的是什么技术手段,哪怕只是在线更新一下软件,其性质也必须被定义为“召回”,并且要严格遵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来执行。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你的手机厂商给你推送了一个系统更新,让你的相机多了几个好看的滤镜,这是普通的OTA升级。

但如果厂商发现这批手机的电池管理软件有漏洞,可能导致电池过热甚至起火,然后紧急给你推送一个补丁来修复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行为,本质上就是一次为了消除安全隐患的“召回”,尽管它也是通过OTA完成的。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所以回到小米汽车这件事上,就很清楚了。

它这次软件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辅助驾驶功能在特定情况下的安全隐患,这个隐患被官方认定为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因此,根据国家法规,它就必须被定性为一次召回。

小米官方声明中也提到是“按照召回的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这说明他们自身也清晰地认识到并遵守了这一规定。

所以,争论这次行动应该叫“OTA”还是“召回”,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它在技术形式上是OTA,但在法律性质上确凿无疑是一次召回。

至于这次召回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内部消息来证实,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随着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特别是对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这些功能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车企在发现任何与安全相关的软件缺陷时,选择最透明、最合规的召回途径,既是履行法律义务,也是一种规避未来更大风险的明智选择。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同一天,斯巴鲁、丰田等传统车企也在发布召回信息,但网络上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如小米?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调查,真相如何?-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流量效应”在起作用。

小米SU7自发布以来,就凭借其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定位,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它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了聚光灯下。

享受了多大的赞誉,就要承受多大的审视。

这和前段时间特斯拉因为类似问题召回了上百万辆汽车,同样在热搜上挂了好几天是一个道理。

这说明,对于这些备受瞩目的智能汽车新势力,消费者和市场的要求标准会更高,也更严苛。

从长远来看,这并非坏事。

这次围绕小米召回的广泛讨论,实际上是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正在走向成熟和规范的一个缩影。

它提醒了所有车企,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同时也促使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当每一次争议都能推动行业向着更安全、更透明、更规范的方向前进一步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消费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