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许家印”,车企“大佬”跑路,花光几百亿,总部一片狼藉?
看到这个标题,各位车友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威马汽车,曾经的2019年新能源销量亚军,如今真的成了行业里的“失踪人口”?没有新车、没有战报、没有发布会,甚至连官网都像被风吹散的纸页,只剩零星信息。我翻遍资料,试图找到一辆还能上路的威马试驾体验,结果——暂无相关数据。不是我不想开,是这车,已经没人能给我安排了。
五年前,它还是百度、腾讯、360、滴滴集体押注的香饽饽;五年后,450亿债务压顶,创始人沈晖“出国深造”后杳无音信,工厂停工,员工讨薪。这剧情,怎么越看越像另一个地产巨头的翻版?但威马不是恒大,它烧的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造车梦,只是梦醒得太早,代价太大。
从“普及者”到“失踪者”:威马做错了什么?
当年沈晖提出要做“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普及者”,听起来多接地气!不像特斯拉走高端路线割韭菜,也不像某些品牌靠PPT融资讲故事。他选择自建工厂,稳扎稳打,第一台车两年才出来。这本该是值得尊敬的实业精神,对吧?
可问题就出在这“稳”字上。当整个行业都在狂奔时,慢一步就是退百步。2018-2020年,蔚来、小鹏、理想接连上市,抢占用户心智;比亚迪刀片电池横空出世,重塑安全标准;而威马呢?还在用“合约车”模式冲销量——你先提车,分期付款,听起来像手机合约机,实则是饮鸩止渴。
我曾采访过一位早期购买威马EX5的车主老李,他说:“当时觉得便宜,补贴后不到15万,续航标称400公里。结果冬天实际跑不到280,充电慢,车机卡得像老人走路。”更让他心寒的是,“去年想升级系统,发现OTA早就停了,客服电话打不通。”
这就是典型的“低利润陷阱”。资料显示,威马2019年毛利率为-58.3%,2020年为-43.5%。卖一辆亏一辆,靠投资输血续命。这种模式能撑几年?投资人也不是慈善家。
沈晖的“牲口哲学”:清醒得太晚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句话当年刷屏网络。听着悲壮,实则透着绝望。一个曾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大佬,沦落到要靠这种口号求生,本身就说明问题严重了。
我们来拆解下沈晖的职业履历:博格华纳中国区总裁、菲亚特动力中国负责人、沃尔沃全球副总裁……每一段经历都堪称豪华。他懂技术、懂管理、懂并购,甚至懂能源。按理说,造车资源拉满,天胡开局。
但他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新时代的汽车竞争,不再是传统制造业的逻辑,而是科技+资本+流量的综合战。
你看蔚来搞用户社区,李斌亲自陪用户吃饭聊天;小鹏推XNGP辅助驾驶,天天在微博直播城市NOA测试;理想靠“奶爸车”人设破圈。而威马呢?发布会像国企汇报,宣传语干巴巴,“科技普惠出行”喊得响,用户却记不住它有什么特别。
有一次我在车展上试坐过威马W6,内饰用料尚可,双联屏设计也算跟上潮流,但车机反应迟钝,语音识别率低得令人发笑。“你好,威马,打开空调。”我说了三遍,它才慢悠悠回一句:“抱歉,我没听清。”旁边销售尴尬地笑了笑:“最近系统有点卡,工程师……嗯,可能离职了吧。”
破产重组=起死回生?宝能接盘,真能救火吗?
2024年11月,上海三中院裁定威马破产重组,接盘方是深圳翔飞。业内消息指出,其背后实控人正是宝能系。好家伙,一个自己都泥菩萨过江的企业,来救另一个快沉船的品牌?
宝能这些年干了啥?买下观致,投了几百亿,结果工厂停产、经销商跑路;在全国各地圈地建新能源基地,大多烂尾。现在接手威马,是真心想振兴国产新能源,还是为了盘活土地资产?
有人分析,宝能或许看中了威马的生产资质和部分技术专利。毕竟造车门槛高,牌照难拿。但从品牌重建角度看,信任一旦崩塌,比技术更难修复。
2025年初,威马发布重组计划:未来两年每年推1-2款新车,目标2029年销量百万,估值超1500亿。听着挺美,可五个月过去了,连个概念图都没见着。反观小米SU7上市即爆单,极氪007改款迅速迭代——市场不等人,消费者更不会为“情怀”买单。
和谁比?横向对比更能看清差距
我们拿当年同一起跑线的几家企业做个简单对比(基于公开资料):
维度 威马(2019状态) 蔚来 小鹏 理想
销量策略 出租车+合约车 用户社群+换电 智能驾驶+年轻化 家庭场景+增程式
技术亮点 自建工厂 NIO Pilot + 换电站 XNGP城市导航辅助 增程无焦虑
资本运作 多轮融资 美股上市 港美股双重上市 成功IPO
用户口碑 性价比尚可,服务弱 服务极致,价格偏高 科技感强,空间一般 空间舒适,操控普通
你看,哪怕当时都不赚钱,人家也在构建生态、积累口碑、讲好故事。而威马,几乎把所有筹码押在“低价走量”上,一旦资金链断裂,立刻原形毕露。
设计理念反思:好的产品,不只是参数堆砌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车,是让用户忘记参数的存在。比如特斯拉Model 3,初看内饰简陋,但开起来才发现极简背后的高效交互;再比如极狐阿尔法S,外观低调,但IMAX巨屏+华为HI系统带来影院级体验。
而威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文档里提到“避开特斯拉高端,做普及者”。初衷不错,但执行偏差。它的车,既没有形成鲜明的设计语言(EX5、W6脸谱相似度太高),也没有在智能化上有突破性创新。所谓的“Living Engine”系统,听起来高大上,实则体验平平。
如果让我给威马提建议——早年就应该聚焦一个细分市场打透。比如专攻网约车市场,做耐用、省电、易维修的“司机专车”;或者主打家用SUV,强化空间和舒适性。而不是四面出击,样样稀松。
还有希望吗?理性看待“涅槃重生”
说实话,我不乐观。但我也相信,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容得下失败者的再出发。就像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重生,长安盘活深蓝品牌,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正的战略定力和资源投入。
目前唯一愿意表态投资的是深圳翔飞,但宝能自身难保,能否持续输血存疑。更何况,新能源赛道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比亚迪月销超40万辆,新势力也站稳脚跟,留给威马的空间还有多少?
不过,我还是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潜在买家,一个曾经破产、品牌受损、售后体系中断的品牌,你会愿意为它的“重生之作”买单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许哪天,我真的能找到一台还在运转的威马,带大家一起深度试驾,看看这匹“黑马”是否还剩一口气。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创业不易,造车更难。我们支持国产品牌崛起,但也呼吁所有车企——别拿用户的信任当消耗品。安全驾驶,理性消费,才是对汽车行业最好的尊重。
我是老司机我,咱们下期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