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界又炸了!
这事儿,你说它有多大吧,好像也不至于天塌下来;你说它有多小吧,却硬是搅得圈子里风起云涌。
咱们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是越来越猛,连丰田这种老牌劲旅都得多掂量掂量。
结果呢?
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赵东老师,之前可是把炮火对准了小米汽车,说人家“算错数”,把“轮轴比”这个新鲜出炉的词儿说得好像是小米瞎编的,还拉上了自家bZ5来做对比,意思就是“我们丰田才是懂车的老司机”。
结果没过几天,赵东老师又站出来,话锋一转,给小米道了歉,还说之前的话“并非我的初衷”。
这剧情反转得,比那些国产剧还精彩!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场“轮轴比”风波的来龙去脉。
事情的开端,还得回到一周前。
当时,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把“3倍轮轴比”这个概念包装得那叫一个高大上,说什么“百年豪华汽车工业沉淀的豪华设计”,结果一炮而红,三分钟就卖了20万辆!
这数据,真是让一众车企看得眼热。
这时,一汽丰田的企划部部长赵东,这位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科班出身”的专家,坐不住了。
他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怼,说小米YU7发布会上那个“3倍轮轴比”是个“鬼扯”。
为啥这么说?
赵东老师可是拿出了他的专业知识:“汽车理论里根本没有‘轮轴比’、‘轮高比’这说法!这纯粹是小米自己发明的新概念!”他还特别强调,他一开始是出于对雷军的尊重,没敢吱声,结果找了研发团队核实,发现这俩概念根本就没有传统理论依据。
赵东老师还把小米PPT里那个“前后轮之间能容纳3个轮胎”的图给拎出来,说按照实际轴距和轮胎直径的比例,应该是4倍才对,小米这是算错了。
他还特别“善意”地提醒跟风的其他车企:“就像考试打小抄,把人家错误答案给抄上去了。”这话说得,真是够直白。
当时,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把整个汽车圈都给搅动了。
大家都在议论,小米这新概念到底稳不稳?
丰田大佬出手,是不是意味着国产新能源车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一时间,关于“轮轴比”的讨论甚嚣尘上,甚至带动了其他车企也纷纷跟进,东风日产N7、智己L6、享界S9T等等,都开始宣传自己的“轮轴比”。
眼瞅着这事儿越来越热闹,没想到,剧情又来了个大转弯。
就在大家以为赵东老师要继续“理论输出”的时候,他突然在置顶微博视频里,来了一番“道歉”。
“我之前说轮轴比、轮高比这些参数是小米定义的,有人拿我的话攻击小米夸大宣传,这并非我的初衷。” 赵东老师这话一出,不少围观的都愣住了。
这位之前怼得那么狠的“理论大师”,怎么突然就软了?
他接着说:“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讨论这个事情。如果对小米汽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深感抱歉。” 这话听着,真是滴水不漏,既承认了自己可能给小米带来了负面影响,又强调了自己是“学习态度”,而不是故意抹黑。
更有意思的是,道歉之后,赵东老师话锋一转,立刻开始介绍自家bZ5车型的设计亮点。
他特意提到,自家bZ5侧面比例时,用的是“黄金分割”这种传统美学概念。
而且,他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他之前算出来的小米YU7的轮轴比是4,而这个比例,和丰田bZ5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有点让人寻味了。
之前你说小米“算错数”,说“轮轴比”是瞎编,现在又说自家车和小米的比例一致?
这岂不是如同“画蛇添足”?
还是说,之前的“理论攻击”,其实是为了推销自家产品,顺便踩一脚竞争对手?
面对赵东老师这番“先抑后扬”的操作,小米汽车这边倒是显得相当“低调”。
在赵东老师第一次发文质疑后两天,小米汽车的副总裁李肖爽转发了一篇汽车博主的分析长文,评论了一句:“术业有专攻,学习了。”
这回复,可以说是非常“高情商”了。
既没有正面回应赵东的质疑,也没有针锋相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学习了”,就把球又踢了回去。
那位博主的分析文章里,也提到了“轮轴比”的计算方式可能存在定义角度不同,一种是按车轮直径与前后轮最小距离比值,另一种是按轴距计算。
所以,小米的3倍,可能是前者,而赵东算的4倍,是后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汽车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可以说相当克制。
没有跟风炒作,也没有和丰田高管爆发正面冲突,而是用一种“学习”的态度,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而那些之前跟风宣传“3倍轮轴比”的其他车企呢?
在争议发酵后,据说也都陆续撤下了相关的宣传物料。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心里都清楚,这“轮轴比”的概念,可能确实有点“玩火”的嫌疑,一旦被专业人士质疑,很容易就站不住脚。
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
为了吸引眼球,抓住消费者,车企们也是绞尽脑汁。
雷军把“轮轴比”这个相对专业的概念,包装成了“豪华设计”,一举打响了品牌声誉,也让大家看到了营销的巨大潜力。
但是,正如赵东老师所言,“汽车理论里根本没有‘轮轴比’、‘轮高比’这样的概念”。
这更像是一种营销话术,一种对设计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当这种营销话术被放大,甚至被用来作为主要的卖点时,就容易引发争议。
而且,不同车企在计算和定义这些参数时,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
就好比测量一个东西,你用尺子量,我用皮尺量,结果肯定不一样。
小米的“3倍轮轴比”和丰田bZ5的“4倍轮轴比”,很可能就是因为计算口径不同造成的。
说起来,这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就是一汽丰田的bZ5。
这款车在2025年6月10日上市,当月销量1409台,7月份销量1494台。
从销量数据上看,这成绩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赵东老师之前拿bZ5来“对比”,可能也是想借小米的热度,顺便推销一下自家产品。
毕竟,如果能证明自家产品在某些参数上和小米一样,甚至更好,那对提升品牌形象和销量,肯定是有帮助的。
但是,这次的“道歉”,却让bZ5的定位有些尴尬。
如果之前对小米的质疑是基于“理论”,现在又说自家和小米的比例一致,那之前的“理论攻击”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消费者好,还是为了营销?
这起“轮轴比”风波,既是一场关于汽车技术和营销的讨论,也是一次关于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的考验。
首先,对于小米汽车,雷军的营销能力毋庸置疑,他总能把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但这次事件也提醒了小米,在追求营销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技术的严谨性和传播的准确性。
毕竟,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旦出现“虚假宣传”,对品牌口碑的损害是巨大的。
其次,对于一汽丰田,赵东老师的“道歉”,虽然展现了成熟的公关处理能力,但也暴露了在面对新兴市场和新营销方式时的策略摇摆。
老牌车企在拥抱新能源时代的同时,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理论。
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不轻易被营销口号所迷惑。
在选择汽车时,除了关注那些听起来很酷的概念,更要关注车辆的实际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性价比。
这起“轮轴比”风波,就像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也照出了品牌营销的复杂与挑战。
一汽丰田高管的致歉,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产品,更真诚的沟通,以及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说到底,这事儿,还是得看车企们怎么做。
毕竟,消费者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车,而不是那些听起来很美,但可能经不起推敲的概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