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刚过,燃油轿车市场就炸了锅——某合资B级车直接降价47%,裸车价打七折,老车主还没反应过来,4S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这哪是降价?这是掀桌子!我开着刚试驾完的某款热销合资燃油轿车回程时,销售朋友发来消息:“上个月还能加装潢的车,现在不送五年保养都不好意思谈。”燃油车,怎么突然就“白菜价”了? 更扎心的是,这次降价潮不再是边缘品牌挣扎求生,而是主流合资品牌的集体“跳水”。曾经高高在上的德系、日系中型轿车,如今纷纷祭出史低价。背后是新能源的碾压?库存压力?还是燃油车最后的体面正在被一点点撕碎?
一、价格跳水47%,谁在“割肉”?
先看一组数据:某主流合资B级轿车,原指导价22.98万元,当前终端优惠高达10.8万元,实际裸车价跌破13万。相当于打了47折,这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而这并非孤例——
某日系紧凑级轿车,终端让利3.5万元,相当于指导价的32%;
某德系A+级轿车,部分地区综合优惠叠加置换补贴后,落地价逼近国产新能源A级车;
更有甚者,部分4S店为冲季度销量,推出“0首付+免息+送保险”组合拳,变相拉低门槛。
合资燃油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崩塌。
我上周实地走访了三家不同品牌的4S店,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展厅里最热闹的不是新车区,而是“限时特惠”专区。 销售顾问开口第一句不再是“这车操控多好”,而是“今天订车再送2000油卡”。一位老销售私下跟我说:“现在卖一台亏一台,但不卖更亏——库存压着,厂家返点拿不到,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二、降价背后:三重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合资品牌首当其冲?我梳理了三个关键因素:
1. 新能源的“降维打击”是主因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突破45%,2025年上半年更是逼近50%。不是燃油车不好,是新能源太“卷”。同价位下,15万的国产电车能给你L2辅助驾驶、智能座舱、零百6秒加速;而15万的合资燃油车,可能还在用机械仪表、手动空调、祖传底盘。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自然倾斜。
2. 库存高企,现金流承压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5年6月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85,高于警戒线(1.5)。其中,传统燃油车占比超七成。库存每多放一个月,经销商就要多付一笔利息和折旧。清库存,成了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3. 厂家战略调整,为新能源让路
多家合资品牌已明确“减产燃油车、聚焦电动化”的战略。比如某德系品牌宣布2025年后不再研发新燃油平台;某日系品牌将中国区燃油车产能削减40%。老车型没人接盘,只能降价甩卖。
三、消费者:捡便宜还是踩坑?
“降价=划算”?别急,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听听他们的声音。
车主A(老款B级车车主): “我去年全款买的,现在发现优惠了8万,心在滴血。但开了一年,油耗稳定在7.2L/100km,高速一箱油能跑900公里,充电焦虑?不存在的。”
车主B(刚入手优惠版车主): “图便宜买的,结果发现是低配版,连倒车影像都要选装。销售说‘后续升级包很便宜’,但我查了,加起来快2万了。这哪是优惠,是‘低价钓鱼’。”
我的试驾感受: 我试驾的那款降价车型,底盘调校依然扎实,高速稳定性优于同价位电车。但内饰用料明显缩水,中控屏卡顿、语音识别率低,对比隔壁展厅的国产电车,科技感差距明显。机械素质还在,智能化已掉队。
四、横向对比:合资燃油 vs 国产新能源 vs 新势力
我们拿三款15万级热门车型做个对比:
维度 合资燃油车(如某A级轿车) 国产新能源(如比亚迪秦PLUS) 新势力(如小鹏MONA M03)
价格(优惠后) 12.8万起 11.98万起 13.99万起
动力 1.5L自吸+CVT,120马力 插混,零百7.9秒 纯电,零百6.5秒
智能化 基础L2辅助驾驶,功能有限 DiPilot,支持自动泊车 XNGP城市导航辅助驾驶
补能 加油5分钟 油电混合,可油可电 快充30分钟补能80%
用车成本 油耗6.5L/100km,年油费约9000元 纯电模式年电费约1500元 年电费约2000元
结论很清晰: 如果你追求低用车成本、强智能化、新体验,新能源是首选;如果你经常跑长途、讨厌充电排队、看重机械可靠性,燃油车仍有优势。
五、未来展望:燃油车会消失吗?
短期看,不会。 尤其在三四线城市、乡镇农村,加油站覆盖广、维修体系成熟、二手车保值率相对稳定,燃油车仍是刚需。
中期看,边缘化。 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充电网络完善,新能源将逐步覆盖更多使用场景。合资燃油车可能退守到“工具车”或“第二辆车”市场。
长期看,转型是唯一出路。 我注意到,已有合资品牌开始推出“油电混合+智能升级”车型,试图在保留燃油优势的同时,补足智能化短板。比如某新款日系车,搭载了高通8155芯片,语音响应速度明显提升——这或许是燃油车的最后一搏。
六、理性消费:降价潮中如何选车?
面对史低优惠,我给各位车友三点建议:
别只看裸车价,算清“落地总成本”
优惠大,但是否捆绑装潢?金融服务费是否虚高?保险是否强制在店买?我见过“优惠5万”的车,落地价和没优惠时差不多。
关注配置真实性
多问一句:“这个优惠价对应的配置单能发我吗?”避免“低配宣传、高配交付”的套路。
想清楚用车场景
如果你年行驶里程低于1万公里,充电方便,新能源更省;如果经常跑长途、载全家出行,燃油车的续航和补能便利性仍是硬通货。
七、开放讨论:你会在降价潮中入手燃油车吗?
这场降价潮,是燃油车的“谢幕演出”,还是“绝地反击”的开始?
如果给你15万预算,你会选一台降价47%的合资B级燃油车,还是一台配置拉满的国产新能源?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和理由。我会挑10位留言,送出《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白皮书》电子版一份。
顺便说个花絮:上周试驾回来,我顺手把车钥匙落在了4S店休息区,直到晚上才想起来。打电话过去,销售说:“您放心,我们没动车,就帮您加了半箱油。”——这服务,倒是燃油车4S店的“传统艺能”了。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