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最近汽车圈有个大新闻,估计不少关注车的朋友都听说了——东风集团和华为联手搞了个大动作,成立了一家专门做智能越野车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就有84.7亿元呢!这可不是简单的“车企出钱、科技公司出技术”的老套路,而是玩出了一种叫“第三种合作模式”的新花样,到底是咋回事?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一、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这次玩出了新花样
以前说起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要么是科技公司说了算,车企跟着后面跑;要么就是简单凑钱开个公司,各管一摊。
但这次东风和华为的合作,真不一样。
你看啊,东风是“主角”,从研发、造车子到卖车,全链条都自己说了算,华为呢,就像个“超级助攻”,把自己的流程体系和技术能力都开放出来,帮东风把智能越野这块做得更牛。
为啥叫“第三种模式”?简单说,就是东风保住了自己的“主导权”,不用怕以后技术上被卡脖子;华为也不是随便卖个零件就完事,而是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深度融入到东风的体系里,一起把“智能越野”这个新赛道给跑通。
这种“车企主导+科技赋能”的搭配,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握着方向盘,旁边坐着个懂高科技的领航员,既能稳住方向,又能玩得转新科技,想想都觉得靠谱。
二、从签协议到开公司,这事儿办得真叫一个利索
其实东风和华为的合作,不是一拍脑袋就成的,早有铺垫。
去年2月,东风旗下的猛士科技就和华为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当时就说要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这些方面互相帮衬,一起搭个产业生态。
今年5月,双方又签了个“全面深化合作”的协议,等于把框架搭得更稳了。
到了9月17号,东风直接发公告说合资公司成立了,这速度,从纸上协议到真金白银落地,也就一年多时间,不得不说效率是真高。
新公司主要就盯着猛士这个品牌,目标是当“全球智能越野开拓者”。
你看,从技术协同到生态共建,再到实体运营,一步一个脚印,这执行力,确实让人佩服。
三、新公司咋搭的架子?车企说了算,科技来帮忙
成立公司,钱和谁说了算肯定是大事。
这次出资结构也挺有意思:东风没直接掏钱,而是用无形资产入股,像车型平台、智能驾驶的专有技术,还有猛士的商标权,这些都是“家底”;襄阳控股和襄高投资是真金白银投了钱,一个出28.8亿元,一个出11.2亿元,占股34%和13.2%。
这么一算,东风系加起来占股52.8%,妥妥的“大股东”,主导权稳稳抓在手里。
公司咋管理呢?说是“扁平化、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架构,听着就很接地气。
而且公司落在襄阳,当地有现成的供应链、人才和物流资源,零件能就近配套,不光能省钱,以后交车估计也能更快。
这种“政企协同+市场化治理”的路子,既稳当又灵活,难怪大家都说这模式有看头。
四、首款车猛士M817,到底有啥不一样?
说到新车,估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了。
今年4月全球首秀的猛士M817,被不少人称为“智能越野第一车”,听着就很霸气。
它到底厉害在哪儿?
首先是“智野双生”,简单说就是“既能在城里开,也能去野外浪”。
以前开越野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个烦恼:车是够野,但在城里开着不方便,油耗高、停车难。
这次猛士M817就想解决这个痛点,瞄准了“5+2+2”的生活场景——5天在城里通勤,2天周末出去玩,2个长假还能去全地形穿越,简直是把“全能”刻在了DNA里。
技术上更是拉满,搭了东风自己的天元架构,还有华为的乾崑智驾ADS4.0。
据说这个智驾系统能通过扩散生成模型模拟复杂的越野场景,不管是泥地、沙地还是碎石路,都能应对;鸿蒙座舱也安排上了,操作肯定顺手。
而且新公司以后不光做硬派越野,还要主攻轻越野市场,就是现在很火的“方盒子”车型,像捷途旅行者系列那样的,2024年这种车销量都有76.9万辆了,增速是行业的3倍,看来这市场潜力真不小。
五、这种合作模式,能给行业带来啥启发?
可能有人会问,东风和华为这么合作,就只是为了造几辆车吗?当然不止。
这背后其实是在探索一种新的产业合作范式——怎么在自主可控和开放协同之间找到平衡。
以前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要么怕被科技公司“牵着鼻子走”,丢了主导权;要么就是各干各的,技术融合不到位。
但这次东风保住了对产业链的掌控力,想怎么迭代产品、调整市场方向,自己说了算;华为呢,也不是简单卖技术,而是把自己的体系能力嵌进东风的制造流程里,等于一起把“蛋糕”做大。
这种模式说不定会成为央企和ICT企业合作的标杆。
你想啊,传统车企能通过科技公司的帮助实现体系升级,科技公司也能在汽车制造里找到更多技术应用场景,这不就是双赢吗?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车企和科技公司学这种模式,咱们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也能更有竞争力。
参考资料
汽车人传媒:【汽车人】聚焦“智能越野”,东风华为共拓“第三种模式”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