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亚迪仰望 U9 价格从 168 万元上调至 180 万元,“涨价 12 万” 的消息在汽车圈刷屏,甚至有声音质疑是 “悄悄涨价”。作为长期关注国产汽车高端化的博主,我不想只停留在 “涨没涨” 的表面讨论,而是结合官方信息、成本构成和市场逻辑,拆解这次价格调整的底层逻辑 —— 它不是单纯的 “涨价”,更像是一次 “定价优化”,背后藏着国产超跑对 “价值” 的重新定义,也值得从厂家、用户、粉丝三方视角理性看待。
很多人看到 “168 万→180 万” 的数字差,就直接定义为 “涨了 12 万”,但忽略了官方公告里的关键细节:新定价 180 万元已包含此前需额外支付的 “豪车税” 和 “蓝宝石按键选装件” 。我们不妨做个成本对比:
算完就清楚了:用户实际需要掏的钱,反而从 185.8 万元降到了 180 万元,相当于 “隐性节省 5.8 万元”。而且这次调整并非 “悄悄进行”,比亚迪官方在渠道端已同步告知潜在用户,本质是把 “拆分定价” 改成了 “一口价”—— 对用户来说,反而减少了后续选装、缴税的繁琐流程,也避免了 “落地价超预期” 的困扰。
之所以会有 “悄悄涨价” 的误解,本质是大家对 “超跑定价模式” 不熟悉。进口超跑常把基础车价定得较低,但选装件、税费加起来往往比基础价高 30% 以上;仰望 U9 这次调整,其实是在向更透明的定价逻辑靠拢,反而更符合国内用户的消费习惯。
讨论价格前,必须先搞清楚:仰望 U9 不是普通家用车,而是一款定位 “纯电超跑” 的产品,它的定价逻辑从来不是 “成本 + 利润”,而是 “技术价值匹配”。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看 180 万的合理性:
仰望 U9 最核心的 “易四方” 四电机独立控制系统,是比亚迪耗时 5 年研发的技术 —— 每台电机都能独立控制车轮转速,甚至实现 “原地掉头”“爆胎后稳定行驶”,这种技术在全球量产车里目前只有仰望能做到。光这套系统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很多国产车企的年度研发预算。
还有 “云辇 - X” 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能实现车身高度 ±150mm 的调节,兼顾赛道操控和日常通过性。要知道,类似的空气悬架 + 电控系统,在进口超跑上要么是 “天价选装”,要么干脆不提供;而仰望 U9 直接把这些 “性能配置” 拉满,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2. 性能参数对标百万级进口超跑,价格却低了近一半
我们拿同级别进口超跑做个对比:保时捷 911 Turbo S 的基础价约 240 万元,零百加速 3.1 秒;兰博基尼 Huracán EVO 的基础价约 320 万元,零百加速 3.4 秒。而仰望 U9 的零百加速达到 2.36 秒,比这两款车都快,且拥有更灵活的操控(易四方系统支持扭矩矢量控制),但基础价却比保时捷低 60 万元,比兰博基尼低 140 万元。
更关键的是,仰望 U9 还兼顾了 “日常使用场景”—— 它的轴距达到 2998mm,后排能坐下成年人,后备箱也能放下登机箱;而进口超跑大多是 “两座布局”,实用性几乎为零。对国内用户来说,“能下赛道、能日常开” 的超跑,本身就有独特的价值,这也是 180 万定价的重要支撑。
3. 细节配置的 “诚意”:没有 “缩水” 的高端感
很多人觉得 “国产高端就是堆配置”,但仰望 U9 的配置是 “精准匹配超跑定位”:内饰用的是 Alcantara 材质(和法拉利、迈凯伦同款),座椅支持赛道级包裹性调节,音响是丹拿定制版,甚至连车门铰链都是轻量化铝合金材质(单条成本比普通家用车车门贵 3 倍)。
这些细节不是 “无用的堆砌”,而是超跑用户真正需要的 “高端体验”。对比进口超跑 “连方向盘加热都要选装” 的做法,仰望 U9 把用户高频需求的配置直接标配,其实是在 “用配置诚意平衡价格认知”。
这次价格调整之所以受关注,本质是大家对 “国产超跑” 的期待太高 —— 既希望它能打破进口垄断,又担心它 “定价虚高”。我们不妨从厂家、用户、粉丝三个角度,客观看待这件事:
比亚迪做仰望,不是为了 “赚快钱”,而是为了突破国产汽车的 “价格天花板”。在此之前,国产汽车最高定价基本停留在 50 万元以内,超跑市场完全被进口品牌垄断。仰望 U9 的 180 万定价,本质是在 “试错”:试探国内高端用户对 “国产技术溢价” 的接受度,也为后续更细分的高端车型铺路。
从成本角度看,仰望 U9 目前的产能并不高(每月仅百余台),分摊到每台车的研发成本、供应链成本其实很高。这次定价调整,也是厂家根据首批用户反馈(很多用户希望 “一口价落地”)做出的优化,本质是为了让定价更贴合用户需求,而非 “随意涨价”。
2. 对用户:别只看 “价格数字”,更要看 “落地价值”
对潜在用户来说,买超跑的核心需求是 “性能体验” 和 “身份认同”。仰望 U9 能提供的,是 “比同价位进口超跑更强的性能”+“国产高端品牌的独特标签”。比如,很多用户反馈 “开仰望 U9 去赛道,回头率比保时捷还高”,这就是 “国产超跑” 带来的独特价值。
而且,比亚迪的售后体系比进口超跑更完善 —— 全国有上千家 4S 店,保养成本比进口超跑低 50% 以上(比如一次小保养,进口超跑要 1.5 万元,仰望 U9 只要 5000 元)。对用户来说,“买得起、用得起” 的超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产品,这也是 180 万定价背后的隐性优势。
3. 对粉丝:别用 “性价比思维” 绑架 “高端化”
很多比亚迪粉丝习惯了 “比亚迪 = 高性价比”,所以看到 180 万的定价会觉得 “贵”。但必须明白:超跑市场本身就不是 “性价比市场”,而是 “价值市场”。如果用 “10 万级家用车” 的思维看超跑,永远会觉得 “不值”。
仰望 U9 的意义,不止于一辆车 —— 它是国产汽车第一次在 “超跑领域” 和进口品牌正面竞争,也是中国技术(电池、电机、电控)走向高端的证明。对粉丝来说,更应该关注 “它能不能把进口超跑的价格拉下来”“能不能让更多人认可国产高端”,而不是纠结 “涨了 12 万” 的表面数字。
仰望 U9 的价格调整,本质是一次 “从拆分定价到透明定价” 的优化,而非 “悄悄涨价”。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180 万的定价,背后是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的敢投入、在高端化上的敢突破,也是国产汽车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必经之路。
对用户来说,买超跑的核心是 “价值匹配”—— 如果你需要一辆 “性能强、实用性高、用得起” 的超跑,仰望 U9 或许是目前市场上最好的选择之一;对行业来说,仰望 U9 的存在,打破了 “超跑只能靠进口” 的固有认知,也为其他国产车企走向高端提供了参考。
最后想说:国产高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厂家的坚持,也需要用户和粉丝的理性支持。与其纠结 “涨了 12 万”,不如去体验一下仰望 U9 的赛道性能 —— 当你真正感受到 “易四方” 带来的操控快感时,或许会对 “180 万的价值” 有新的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