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瞬间,特别希望某一刻的感触能马上变成文字。可又常常被时间打败,灵感被冲淡。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一个稍显仓促但充满真实感的情境下写成的。
前几天,那是2025年11月7日的一个傍晚,我正停在小区里,车停在四面灯光闪烁的高楼大厦间。隔着窗,外面的小雨和微风交织着,倒也挺得劲。我想起白天的事,忍不住开始写。我写我的故事,写我跟比亚迪电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天傍晚,我的朋友们从邯郸过来,他们早上去了万岁山玩,下午喊我接他们回幸福里。万岁山到幸福里大约四五公里,虽说路程不算远,但人情上却是一段满满的热闹旅程。朋友们有四个,也加上我,一共五个人。而我的车,前些天才换了一块崭新的比亚迪电池——72伏95安,干净利落的装备,看着是挺“硬气”,但我心里打着鼓:它到底行不行啊?
之前从来没载过这么多人。这么算吧,其中有一个特别高的朋友,他说他100公斤,我心想,他是不是脑袋大了?但听着他严肃的语气,我又有点相信。相比之下,我自己94公斤,还算“温和”。这两样加一起,也怪能压。再加上其它几个朋友,车的载重有点像扯硬拉长的皮筋。
我捏了捏方向盘,想象了一下车子的动力。如果这一刻电池的显示屏上写着“不堪重荷”,那我会多尴尬啊。偏偏这是个雨天,这种湿漉漉的神秘感让我的焦虑又往上多调了一格。
那台比亚迪电池竟让我刮目相看。启动那瞬间,它稳稳地,几乎没迟疑,像个满满自信的伙计。前座俩人,后座仨人,我们一车五个,也能拉起来。不是喘着气拉,而是真正的动力十足的那种拉。换做别的车,怕是早在路上撒了气,可这电池愣是没让车子出现一丝疲态,甚至连半点动力不足的征兆都没有。
汽车跑起来后,我们五个聊得也停不下来。前座的朋友说,这车动力不错,后座的两个女同志更是笑声嘎嘎的,她们大概从我的紧张劲儿里看出什么了,还说我幽默呢。我心里有点羞,有点得意。可是更主要的,是对这块比亚迪电池越发信任。它用满蓄的力量,让我踏实。这种感觉,像你对一个长期不接地气的理论开始真正有了体验后的一刻顿悟。
到幸福里门前时,我们停下来了,合了张影。黄河大街在小雨中闪着微弱灯光,几个朋友套路满满地站一起,手机咔嚓拍了一张,场面可以说既普通又让人舒服。车上的电量还剩28%,这数字,我憋不住跟朋友们提了一句,当时76伏95安装上的那股忐忑劲儿,被这一看来的充沛驱散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接朋友的旅程让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某些“科技力量”并不只是冰冷地附着在某个工具上,它还藏着另一种能够让内心得到证明的默契。比如这块比亚迪电池,它的稳定和可靠,就像一次默默的支持,让我不自觉觉得“我可以”,也让我从这点信心中想着,以后要是再拉谁谁谁,甭管多重,我也敢试试了。
写文章的故事就这么破壳而出了。头脑里的一片片画面拼起来成了文字,而回头读到这些,会觉得这些小情节真的是刻骨“名心”,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特别“人”的这个部分吧。在小车里写下这一切时,像是给自己打了个温馨的标签:不止是技术,也不止是写作,而是一种熟悉的生活感和故事感的结合。
这就是和比亚迪的一次经历,也是我那晚匆匆忙忙停在小区写下自己的写作故事时的初衷。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真实的感受,是编不出来的。以后拉人嘛,也没那么怵了,你说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