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长沙法院一纸裁定为广汽菲克的命运画上句号。 这家曾凭借Jeep品牌创下年销22.23万辆成绩的合资车企,最终以核心资产五次流拍、负债超40亿元的结局退场。
其长沙工厂起拍价从19.15亿元降至9.92亿元,却因无人问津而屡次流拍,甚至被拆分为土地和设备两个资产包“甩卖”。
SUV红利与Jeep的黄金时代
广汽菲克的崛起始于中国SUV市场的爆发期。 2010年,广汽集团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以50:50股比合资成立广汽菲克,总投资170亿元。
2015年Jeep品牌国产化后,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三款车型迅速覆盖主流SUV市场。 2017年,广汽菲克销量冲至22.23万辆,成为当年增速最快的合资品牌之一。
然而,这一高光时刻极为短暂。 2018年,广汽菲克销量骤降至12.5万辆,同比下滑39%。 到2021年,销量已萎缩至2.01万辆,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烧机油事件与信任崩塌
2018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广汽菲克自由光等车型的严重烧机油问题。 调查显示,其2.4L发动机百公里机油消耗量高达1.5升,同时经销商库存系数飙升至1:7,85%的渠道陷入亏损。
致命的是广汽菲克的危机处理方式。 问题曝光后,企业未立即启动召回,而是采取“免费添加机油”的临时方案,被消费者嘲讽为“买发动机送机油”。
直至两年后,官方召回程序才迟迟启动。 此外,Jeep车型频繁出现的变速箱顿挫、电子故障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口碑。
电动化滞后与产品线单一
当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全力推进电动化时,广汽菲克仍沉迷于燃油车存量市场。 2012年至2022年的关键转型期,其未能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
2021年仓促上市的指挥官插电混动车型,又因续航虚标、充电兼容性差等问题引发争议。
产品线单一也是硬伤。 2018年,广汽菲克停产菲翔、致悦等轿车,全面押注Jeep品牌。 Jeep国产车型始终聚焦SUV市场,未能适应轿车与新能源双轨并行的行业趋势。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警告:“SUV单腿走路有风险”。
股权之争与决策僵局
广汽菲克的衰败背后,是中外股东的战略分歧。 2020年,广汽菲克净资产首次跌至负值,达-3.31亿元。 股东双方曾尝试自救,2020年广汽集团提供5亿元贷款,2021年双方共同注资30亿元,未能扭转局面。
2022年1月,Stellantis集团单方面宣布计划将股比从50%提升至75%,引发广汽集团强烈反对。 后者声明称此举“未经我方认可,深表遗憾”。
此后双方矛盾公开化,高层频繁更迭,2018年至2021年,广汽菲克三度更换总裁,从郑杰、蔡迪霓到穆安泽,决策层持续动荡。
燃油车产能的尴尬归宿
广汽菲克的资产处置凸显了传统燃油车产能的窘境。 其广州工厂被广汽埃安接手改造为纯电动车基地,长沙工厂因专为燃油车设计,改造难度大而屡遭流拍。
业内人士指出,该工厂设备闲置多年,且燃油车产线难以适配电动化需求,改造需追加数十亿元投入。
截至破产,广汽菲克总负债81.13亿元,资产估值仅19.1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0.8%。 其资产包在五次流拍后被迫拆分,土地与设备起拍价合计降至8亿元,较首次拍卖贬值58%。
车主权益与产业链余波
破产后,广汽菲克约77万辆已售车辆的售后问题浮出水面。 根据管理方案,售后责任由Stellantis集团关联公司承担,原有零配件清算价值及应收账款被用于冲抵售后费用。 部分车主担忧,小众车型的配件供应可能随品牌退出而紧张。
与此同时,广汽菲克的破产成为合资车企转型的警示案例。 近年来,铃木、广汽三菱等品牌相继退出中国市场,神龙汽车、长安福特等传统合资车企也面临份额萎缩。
2022年,合资品牌在华市占率首次跌破50%,与2020年相比近乎腰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