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坐在自己车子的副驾驶上,主驾的那位大哥高频率的揉着球形档把头一路在降档超车,脸上铺满了久违而兴奋的光芒,嘴里一直念叨着:“哎呀好久没摸手动挡了,还是手动挡开着爽啊,这种人和车直接沟通直接掌控的感觉太爽了!”
是的,手动挡这玩意儿,我的许多同龄人尚且学完了C1就没再碰过,现在再去学车的人更多不再考虑C1,本来2020之后很多车都不再提供这个配置,更何况现如今新能源大行其道,学那玩意儿干嘛吗?至于手动挡开起来为什么爽,记得和关心的人也自然越来越少~
平头塞其实也有些类似,它和手动挡一样,都属于二十年前的主流,现在则是妥妥的非主流——可能如今很多人都觉得,当年手动挡占过主流一方面是因为它成本更低,同样一款车手动款能便宜个万把块钱,另一方面当时的自动挡和手自一体尚且不够高效;而平头塞当年占据主流也是因为它设计制造都很简单,那会儿入耳式明显是成本更高的存在,且品控和人机工学普遍不够好,反之做平头塞从技术上风险性和成本都可以特别低。
再后来,随着城市越来越热闹,通勤和工作的噪音环境也越发嘈杂,平头塞隔音更差同时漏音更多的短板日渐被视为痛点,同时国内外的入耳式耳机从佩戴到音质都经历了飞速进化,显示出了极强的上限,万元级旗舰入耳开始大量进入消费者视野,以及连苹果都把配塞从平头小白改成了Earpods吹风机,两头一堵,就把平头塞给挤出主流了。
然而在这里,我得非常非常认真的跟大家伙儿说,平头塞这个东西,它是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它还可以达到当年你不敢想象的声音上限。
前阵子,凯声DM7终于寄到我这里了——真的是等了很久的一条塞子,它立项五年,最后临上市又跳票打磨了快一年,外壳重制过五批,匹配的单元样板累计876组,光我在近两年展会上听到的版本就有N个,最终出来的这条,这当然不再是什么低成本低技术风险性的平价入门货,相反,这是高成本高技术投入下的,真正的旗舰平头塞。
凯声DM7的外型,老鸟一看就看得出,致敬了铁三角CM7的外型。虽然没记错的话当年这个腔体衍生出了包括CM7、CM700、CM700TI、CM7TI、EC7、EC700、EC7TI等等多达七八个型号,而我在这里面最有感情的则是EC7,虽然这种致敬行为有些人可能会情绪上不喜欢,虽然还有些朋友心目中最好的平头塞远不是铁三角的这个系列,但……
但当我坐在沙发上,戴上凯声DM7,插上国砖按下播放键之后,我真的有一种被吸入时光隧道的感觉——这种佩戴感,入耳给不了,因为入耳毕竟把你耳道塞满了,好歹两个小时总是要摘下来让耳道透透气的;头戴式也给不了,因为头戴式尚且有一种闷住你脑袋的物理感知;甚至最近很流行的开放式OWS也不太一码事,感官上区别也很明显。但与此同时,这种佩戴感又让我觉得很亲切,因为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戴的都是平头塞,80后无疑是先接触平头塞才适应入耳式的,索尼888和森海MX500无疑是早于舒尔UE威士顿的。
与这种熟悉感相伴的,则是凯声DM7这股子,又有当年铁三角CM7劲头,又实际上风骨上稍有不同,素质则彻彻底底碾压的声音表现:这玩意儿实际上,它整体是个骨架子很挺拔,风味儿偏清秀通透,两端延展很夸张,然后解析丰富层次严谨的这么个声儿;辅以平头塞先天就容易给出的大声场和大宽松,听起来给人的印象,就会又舒展又明朗的同时,细节如暴雨梨花针般密集却气质上优雅从容有条理。那种大空间里乐团里每个乐器每个动作都在细致入微的流畅演奏,同时不同乐器之前互不扰动的劲儿,乍一听很端正很学院派,又胜在每个动静的气息感都释放得相当松弛,使得气氛不会呆,空气感整体都很优越,宛如一个身高气质都很出挑的美女安安静静的站在湖水旁……相形之下铁三角CM7会比它声场两端解析都差很多,风格上则更软更妖冶些——也就是说,这个致敬者的声音,其实是更正派均衡大气不少的。涉及到绕不开的“女毒”话题来讲的话,CM7跟它比起来,按我记忆来讲,齿音和妖气会更多一些,中高频也会更软身段点;DM7其实女声也很有看头,它在综合素质高很多且更加全方位还原录音味道的前提下,女声表现出一种倾向晶莹润泽而干净的回放特征,听谁似乎都觉得这歌手声儿还挺纯净的,残响口型这些都拿捏在一个不夸张的度上,实际上并没去刻意做女毒,服务的还是整体听感的风格性,却也因此得出了一个更“仙儿”更有气质的实际听感。
这副塞子呢,我觉得它其实提供的是四个点:一个是平头塞里非常精良优秀的工艺,摸在手上都觉得这CNC做得实在是精雕细琢;第二是它的素质绝对是旗舰级,解析大优的前提下声音厚度也维持得很不错,低频质感和结象给得很棒,当然如果你很久都没听平头塞的话,你会觉得这量感你不适应,还是嫌少嫌瘦,那也正常;第三它的配件很讲究,凯声做平头塞这么多年了,提供的黑白两色中空海绵都质量上佳,跟当年那些一捏碎一地的完全两码事,不过我听这塞子我个人不太喜欢用海绵塞,我宁愿就让它这么晶莹开阔着,以及随机附送的平衡线我也不爱用,因为换平衡的话声音分离度拉太猛,会更加冲散本就不多的声音厚度。第四建议上大驱动力前端,暖一些也可,跟这个溪水般沁人心脾的声音会更为互补。
听完凯声DM7,我也会回想当年的很多平头塞,它们中有许多的声场表现并不好,其实是受限于单元素质太差,差到无法体现出先天结构优势,跟DM7这种15.4mm超大直径高分子振膜+钻石切割悬边+N52双倍线性磁路的东西,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不光是时代在进步,更要命的是进步的这些年,很多技术也逐步握在中国品牌自己手上,这才是DM7这种产品能做出如此之高完成度和声音水平的根底原因。
与凯声DM7一起寄来的,还有DM7TI,这是更加高端的版本,相对于DM7的铝合金CNC人工打磨外壳+纸质包装盒的配置,DM7TI升级为了纯钛合金CNC加人工打磨+木质包装盒,线材也换成了凯声自主研发的第二代二次冶炼方芯铜箔基线缆,不过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两者之间的差价,DM7售价1299,DM7TI则高达6299,差了快五倍了。
DM7TI的声音,简单来说,首先它的中低频厚度和能量感比之DM7大为加强,包括低频给到的混响残响都大为加强,这种低频势头,在平头塞里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而且不凶不糊,它的低频分离度条理性和控制力同时也都做到了拔尖儿,跟当年PK1那种纯拿气势压人的东西比起来无疑是精致了太多;它的高频亮度不如DM7那么亮,然而延伸袅袅窈窈似有不绝,多了很多厚度松香和韵味儿,给了更多的气息度和微动态揭示(牺牲一点亮度换这么多,绝对是值得的);DM7TI的中频在强分离度之余还拥有惊人的密度,乐器能给出非常强悍的质感传递,人声则在鲜活有力之余还附带令人印象深刻的磁性表达,颗粒感也很到位——属于是当年的那些平头塞做梦都不敢想的密度和磁性,所以它并没有很刻意的去撩,曲线还是按端正来的,它也用不着冒着加大失真度的风险去撩,因为这种高密度附加大磁性和一定颗粒感的人声已经足够把很多人听哭了,何况它还颇有那种老塞的不急不躁的劲头,听人声是能额外给出怀旧氛围加成的……那么,对于平头塞来说,这个人声,做到顶了。
不光是人声,其实整体素质,两端的延伸,声场以及空间内信息的密集完备度,以及综合动态表达能力,它都是平头到顶的这么个存在~
与DM7我建议不带海绵套不换4.4升级线不同的是,DM7TI我则是建议把中空海绵套上(这是个手艺活,没玩过平头塞的朋友估计且得耐心摸索几次),拉低一些锐度给出更多的宽松和温和氛围;然后把4.4线换上,它中低频厚度不怕你扯开扯散一点,顶多削点温厚劲儿,换来的则是更凶猛的素质加成和更直接的表述姿态,你再给个驱动力够猛的前端,插在一起听一会儿,你就知道什么是“平头塞皇”了。
那么,买哪个呢?
我觉得这事儿真的很简单,就仨字:看预算。我个人是更喜欢DM7TI的声音的,素质更强味道更厚更加面面俱到,人声质感和韵味都更适合老流行,听古典则更能从容应付大场面大编制,摇滚金属也不会怯场;同时我觉得1000多块买DM7换个晶莹开阔细腻美好也很明智,虽然金属啥的可能就不太行了……
其实,对于有些不大接触平头塞的朋友来说,你是要做好两手准备的:平头塞演绎的音乐,可能会让你有陌生感,因为它在听感上跟入耳真不是一个路数,它给出的情境和临场感,从一开始跟入耳式就是两种不同调性;也正因如此,你有可能打开一扇新门,找到前所未有的新乐趣新体验。就比如我在家里,不太需要考虑隔音漏音这种事,然后看书听歌喝茶的这种场景下,平头肯定是让我戴着从精神到耳朵都更松弛舒适的存在,所以我还蛮建议你尝试一下,不行,先剁个DM7?
你说没关系我不差钱,DM7和DM7TI我都买了,那……那也没问题,都是好东西,一起拉动内循环嘛,哈哈哈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