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豪华中大型车榜单翻出来的时候,我第一眼不是看冠军,而是被最后几名吓了一跳——有车型一个月才卖几十台,那场面就像酒席上突然冷场,尴尬到能听见筷子碰碗的声音。
你要说这是场马拉松也行,但这跑道上有人冲破一万台大关,有人刚起步就崴脚,完全是两种人生剧本。
奥迪A6L今年真是“佛系转战地摊价”,以前它站在高高的神坛俯视工薪族,现在直接把价格锯下来,让买它的人觉得自己捡了个学霸的答案卷,一个月干出11065辆,前八个月破十万。
奔驰E级不甘示弱,用10644辆紧咬着,这两位老对手互盯得像班里争第一第二的小孩,你都怀疑他们是不是暗地里比谁送客户更多咖啡券。
再看看宝马5系,这回明显有点没精神,只交了8026辆作业。
很多人抱怨新外形奇怪,说不上丑但就是让人心头一凉。
我朋友第一次看到实车时愣住:“这…怎么像我初恋换了个雷人的发型,还特别自信地说很潮?”
豪华轿车圈子讲究的是气质和脸面,一旦颜值滑坡,再强的发动机也救不了销量。
如果要找“剧情反转奖”,那非奥迪A7L莫属,上汽版环比暴跌四成多,只剩830辆。
当年上市打“不一样”的牌,如今现实告诉它,不一样可能意味着没人想尝试。
这国产版去抢进口版饭碗,两边一起掉进泥潭,就跟两个餐厅为了吸引顾客改菜单结果双双失去老食客。
有次路过4S店听到俩人讨论:“这是轿车还是商务舱?”
对方沉默三秒,“厂家估计希望你觉得它啥都是。”
旅行版、大溜背这些造型,在国内活得一直小众。
一汽奥迪A6旅行、沃尔沃V90这个月分别只有84和70台销量,我认识一个V90车主,每次开出去都会被问:“公司配的吗?”
他只能笑着解释,这是周末带孩子郊游用来装野餐篮子的好伙伴。
但多数消费者宁愿守着传统四门,因为熟悉感比设计理念更重要——审美观在这里往往输给习惯。
二线阵营倒挺有江湖味,各凭招数混口饭吃。
沃尔沃S90靠低价赢关注,一个月1482台算漂亮;捷豹XFL则是真刀真枪拼优惠,把价格剁到骨头让910个人尝试英伦范儿。
不过我还见过一年不到又换回BBA的人,他苦笑着说:开起来没问题,就是朋友总爱调侃“哟,你文艺青年啊”。
红旗H9徘徊在500多台,好似临门一脚永远踢不进去;凯迪拉克CT6连续两个月没破百,简直该发朋友圈求支招;丰田皇冠和捷尼赛思G80虽性价比不错,但渠道少、定位尴尬,很容易沦为展厅角落里的摆设,当年的讴歌RLX也是这样慢慢淡出视线。
纯电阵营目前更像小学新生,还在适应期。
宝马i5领跑也不过428辆,北京奔驰EQE更惨淡,仅115台。
不管厂商如何吹新能源先进,对那些加油只需三分钟的人来说,充电时间和续航焦虑依旧扎根脑海。
有一次遇到个新能源用户,他坦白长途前一天晚上必查沿途充电桩位置,就怕半路变成推着几十万豪华纯电走国道的新闻素材。
在燃油机声浪还代表身份符号的时候,要改消费习惯,比技术升级难得多。
整个盘面看,其实是在打心理仗。
有品牌拼命降价,希望触达普通家庭,可买车除了价格,还有保养费、维修便利性这些隐形条件。
有些消费者宁可花三四十万选国产增程或纯电,也不愿硬撑德系大排量。
他们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每笔开销都得自己消化。
我甚至觉得,与其秀配置多少项,不如诚恳讲五年后的使用体验,否则短期爆发很快会退烧。
观察竞争细节最有意思,比如销售隔空抢客户,用配置清单怼对方宣传册,又或者某款限量颜色上线后立刻刷遍朋友圈背景图。
这种市井味证明,高端市场同样离不开烟火气,它既追求仪式感,也藏着柴米油盐的小算盘。
一些稳坐前三年的车型,并非因为技术领先,而是在售后服务里默默积攒铁杆拥趸,他们能毫不犹豫再次选择同品牌,这种粘性才是真杀器。
接下来的几个月,多半会出现激进打法,比如限时促销叠加金融方案,把购入门槛压到合资B级都开始冒汗的位置。
但真正留住用户靠的不止一次血拼,更需要长期体验里的稳定。
如果哪天街角遇见一个五年前买的新款豪华轿车主,他聊起保养费用稳定、售后靠谱,那故事可能比任何季度数据耐看。
而那些暂居中游却悄悄调整路线的车型,说不定正憋着下一波惊喜。
至于奥迪A7L什么时候爬坑?
等营销团队搞出点戏剧化操作,我们再约一起吃瓜,你押宝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