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

这事闹得真不小,自从五月份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访谈里“车圈恒大”一出,中国新能源车圈的锅就开了。虽然没指名道姓,网友们也是眼疾手快,把矛头基本都对准了比亚迪。比亚迪的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还亲自下场在微博上回应,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集中到比亚迪身上。紧接着吉利副总裁杨学良也出来说话了,认为现在的价格战已经不正常,大家卷得太狠,直接引爆了行业和舆论。

说起来比亚迪低价走天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王朝”和“海洋”系列杀入大众市场,比亚迪靠着价格优势抢了不少地盘,也攒了不少铁杆粉丝。有人说它带头降价、逼得供应商喘不过气,还让其他车企硬着头皮陪跑。也有人拍桌子说这就是市场策略,你不卷人家卷,总不能怪头羊脚步太快。

但实际上,新能源车不断降价,背后没那么简单——不是哪家车企喊一声降价,所有人就集体跳海。这几年电池成本的确下来了,特别是电池关键材料碳酸锂,以前涨到天上去,现在直接跳水。两三年前每吨六十万,现在八万都不到。车的整体成本一降再降,比亚迪自己还在琢磨新技术,刀片电池把成本卡得死死的,产量上去,规模效应一显,价格当然向下。2020年全国新能源车还不到150万辆,2024年已经逼近1300万台,这基数摆着,车价不降才是怪事。

但问题也出来了。大家都当主角,供应商快成了“背锅大王”。车企一家强过一家,大厂压着供应商干,账期一拖再拖,今年整个行业账期平均得有半年,相比国外已经慢得不得了,国内供应商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账收不上,钱又不能少花,最后只能压缩质量、成本,有些小厂干着干着就掉队了,整个产业链压力层层加码,谁都不敢松。

地方政府也没闲着。这几年只要是新能源车企,地方都抢着拉投资,一堆工厂一晚上就能拔起来。产能一多,库存也跟着涨,车还没卖出去咋办?只能继续价格战,继续往下卷。你追我赶,大家都在“压价-卖车-压供应商”,谁也不敢停,怕一停市场就换主人。

新能源车这场“价格战”早就不只是企业间的比拼,更像是全产业链的大型“击鼓传花”。头部车企发力,供应商跟着跑,地方政府推着扩产,全都在这场混战里等着分一杯羹。但说白了,这不是哪个车企能控制的,也不是说谁喊停就能停下来。大家都想抢市场、赢口碑、赚销量,没人敢松手,哪怕明知道“卷”到最后也是两败俱伤。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这种“降价狂潮”,技术进步是大背景,电池材料降了、生产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下来了。可当大家都只想比谁更便宜,很多质量和体验的东西就被忽略了。有人吐槽现在买车越来越像买白菜,拼的不是技术,而是谁更会算账。供应商被压得喘不过气,产品质量也难免缩水,有些甚至赌在“能用就行”。

有网友调侃:现在买新能源车,感觉像是在大集里砍价,谁喊的低先买谁。可这“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路,总有个终点。卷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该问题不是车企一个人的锅,供应商顶不住了,地方政府也不敢乱扩了,消费者买得便宜却开始怀疑品质,整个产业都在重复同样的梗。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许多产业链上的小企业,为了不掉队,干脆降低质量和服务,闭着眼睛压成本。大厂不敢妥协,只能把压力层层传递。等到一地鸡毛,大家再找下家替罪,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另一个隐患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式冲刺”。刚开始新能源车风头正劲,各地纷纷拉项目、建工厂,追求个“数字好看”。但工厂建完车不一定卖得动,库存积压,资金压力,上游原料也没法涨价。大家都在“增产-扩张-降价”的死循环里轮回,聪明点的车企只好加速技术升级,才不会被动挨打。

说到底,新能源车这场“内卷”表面看是价格战,实则是产业链、技术、政策多方博弈。车企卷价格,供应商卷账期,地方政府卷产能,最后还是砸在大家头上。根本不是某个企业一句话能定乾坤,更不是哪个政府一项补贴能解决。大家都依赖着彼此,卷不起又停不下。

有些人觉得低价总归有市场,技术推进、规模效应能消化压力。但从供应商到小企业,再到工厂,都吃力得很,连大厂也不得不面对账期、质量等老大难。你压我,我压他,细节上掉链子,这场“击鼓传花”游戏就越来越危险。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产业链里的人都清楚,现在卷到头,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反噬”行业。库存堆积,不卖就亏,降价继续,技术创新压力更大。资本市场开始没信心,消费者也逐渐审美疲劳,改善体验、提升技术才是长久之道。新势力们一边讲故事一边人生拼命,比亚迪、吉利、长城几个巨头,台前幕后各管一摊,谁也不敢掉队。但卷到底,还是得靠自己硬实力说话,谁都不是永远的“赢家”。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有的人拿沃尔玛、瑞幸来举例,说低价影响不了行业,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汽车产业链复杂,涉及到的企业、原料、渠道,不是一纸降价令就能掀翻市场,账期、质量、库存全都绑在一起,比卖牛奶还难。你说比亚迪是搅局者也好,说它是领军者也罢,其实只是卷到高潮的代言人,整个市场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供应商的苦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见惯了账期长、货款难收的日子,但卷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扛不住,有的甚至关门结业,行业生态也变得脆弱。能熬下来的,非得挖空心思降本增效,优胜劣汰,剩下的才能在浪头上站稳。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有人分析说,技术进步才是价格下行的主动力。确实,原材料降价是一大助力,行业集体进步也把车价拉低。但卷到最后,消费者得到的未必是最好,更多的是犹豫和担忧。终端体验和售后服务、驾驶质感,都在无声中被压缩。厂商们全在绞尽脑汁过一天算一天,没有哪个想停下,也没人能说停就停。

从头到尾,这场大戏里站在聚光灯下的多数时候都是比亚迪。它低价出击,销量爆棚,一边是市场赢家,一边要面对行业质疑。其他车企有的不服,有的跟着卷,有的唱悲情戏码。供应商能哭不能闹,只能认命;地方政府则盯着数字,上一年是骄傲,今年又是压力。

归根到底,新一轮“内卷”不是哪一家的责任,也不是谁推谁躲得掉。技术、规模、账期、政策、供应链交织在一起,一旦有环节松动,整锅粥都可能烂掉。谁都在泥潭里拔腿,谁都嫌自己份太重。

想真的“反内卷”,车企得比技术、拼体验,不是光靠降价打天下。供应链要建立更公平的机制,不能总让上游供应商背锅;地方政府也得多考虑行业实际,别再政绩先行,别一补贴就推波助澜;监管部门该亮剑就亮剑,得管住无序扩张。

新能源车行业正处在技术变革与市场深化的关键期。价格战只是表面,背后的忧虑和博弈才是最真实的部分。没人愿意做最后一个掉队的那个,但也谁都不想永远跟着卷。繁华过后,还是得靠大家一起活得像样。

长城汽车谈车圈内卷,比亚迪回应,吉利高管发声-有驾

一句话,卷到天昏地暗,不如抬头看看路,路还长着呢。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