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我一直关注电动车市场,特别是新国标实施后。说实话,没想到旧国标车会出现涨价的现象。昨天还帮朋友选车,走到几个门店,看到的都是库存不足的旧车,价格反倒还在上涨。我心里暗想:这是涨价也是抢新车的先手还是商家不愿清,自己都说不清。
我记得那天上午,和绿源店主聊,他说没清仓压力,反而要涨价。说这话时,他还一边整理几台旧车的标签。这一幕让我瞬间觉得,供应链上的东西真是活脱脱个搞不清的锅。他们说新国标会推高成本——用更贵的材料,更复杂的安全配置(北斗、定位、转向灯啥的),这都合理,但我心里觉得,卖旧车涨价是不是在玩点飘忽不定的陪跑?毕竟,市场锣鼓都敲响了,新车还没来,旧车反倒涨价,感觉有点逆常理。
估算一下,13个曾提到价格上涨的门店,涨价幅度大约在300到700元(样本有限,估算偏体感),而且绝大部分还没看到新国标车的影子。这让我在心里发问——是不是这些商家要抓住这段空档,提前赚一波?毕竟,有消费者还在等待,看旧车还能涨价,对于一些赶早买主来说,反倒变成了紧迫感。
说到差别吧,我试了一辆几家店都有的20款车对比,发现除了法定速度之外,车材质用料也变了。旧款塑料多一些,便宜点,但新标车要用更硬的塑料或铝合金——其实就是材料成本变高。你会发现,新车的造型和配置也更有科技感——转向灯加上后视镜,后面还要装个定位系统。看得出,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也在变,硬件成本在挤压出卖价。问题来了,这样涨价,消费者还能接受吗?还是说,市场上暗暗会出现价格分层?这我没细想过。
之前我还以为,新国标的落实会带来理性化的价格调整,毕竟,质量、安全都是刚需,价格上涨也是必然的。但我又觉得,实际上,商家会不会趁机炒作?毕竟,去年锂电池爆料指出,原料涨了20%,但售价涨幅偏大(估算,可能在15-20%范围内)。这次新标要求更高的钱的投入,成本当然有提升,但涨到价格竞逐的程度,似乎也不是特别合理。这就让我疑问:这一轮涨价,是市场的理性价格调整还是商家的饥饿营销?这两者的界线,好像越来越模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会儿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门店里抱怨新标车价格高出旧标不少,但消费者没有反应过来。反倒是,价格一涨,需求竟然还不错。也许,买旧车的人怕没得卖了?或者他们真觉得旧国标的功能还够用,反正现在抢购似乎还在持续。
说到需求,我很奇怪:难道这个涨价潮,和实际成本关系没那么大?那些负责人说,涨价属于市场自发反应,但我在心里猜测(这很可能只是个猜测,不一定靠谱)——是不是除去成本因素,很大一部分,还是对新车的期待值?毕竟,产业链整体在动,可能很多厂家都在压库存,继续卖旧款,等新款到市场一上市,就一波热潮。
不禁想问:新标施行,究竟会带来市场的质变?还是说,产业会走个慢性调整的套路?目前来看,似乎涨价这个看似逆常理的事,背后有点那些做空或者哄抬的影子。金融市场上,股价和供需关系一向偏向投机,这场变革会不会也成个有点投机的游戏?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你看车辆升级,成本变高,价格涨了,用户能接受吗?我也在想,这里其实还夹杂着心理预期在里面——消费者的期待值是不是已经被调高?如果新国标推得太快,没えて;如果推得太慢,又怕产业掉链子。
讲到这,我就开始琢磨,未来的市场会不会变成两个世界——一边是价格坚挺的旧国标车,另一边是涨价中的新国标车。怎么定义真正的价值?又是不是只看价格的时代?这个问题像个钉子陷在脑袋里,反复咀嚼,却还是不太明白。
我发现,随着新旧交替,整个产业链的战略似乎在变,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原材料、模具、检测、甚至装配工艺,都在经历一场升级。比喻一下吧,就像买房,外墙的砖变贵了,装修材料变好,但你如果还用旧方案,价格会明显贵一些——这其实就反映在新国标的要求上。你说,成本上升,是因为硬件硬了,还是商家借机涨价?
相信很多人在看这个变局会有点迷糊。毕竟,市场上有人说涨价根源于原料提前涨价的预期,有人说这是市场光靠炒作在跑。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看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我,此刻就在思考:如果我正打算买车,是不是该赶快下手?还是等一波价格稳下来以后再说?07年那波房市火热的记忆让我觉得——这事儿真不好说。
说到这个,那位销售同事随口一句:你要想,很多人压着旧车,其实也在等价格涨,就怕买早了亏。我心想,这不就是市场偏好的一面吗?认知变化快得令人晕头转向。之后,我还发现,老客户们似乎有点提前布局的感觉——像是某次聊天中,他说:今年买车比去年贵一千多,质量也跟着升级了。我听了,只能无奈笑笑。家话说,买车像买房,越早越亏,但现实好像反着来。
这样一想,整个产业链就像个棋局,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在用不同的玩法。我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合理涨价——无限制涨价——降价再涨的循环?这种反复无常的状态,会不会消磨掉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我反复问自己:这场变革,到底带来了什么?除了那些肉眼能看到的价格变化。
临场中,我突然觉得,生活中每个品牌都在试味道。像我买的那个电动车,实际用下来,感觉新标的安全性确实提升不少,就像我小时候骑那破轮子的自行车一样,安全感差远了。只是,这个安全是不是也要用价格来换取?这让我犹豫:到底安全值不值得花这个钱?还是说,也许将来,还会有更智能的配置挂在标贴上?那到底,怎么衡量这个真正的价值?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但我知道,我会一直留意这个变化。
这一圈走完,我心里还是有个悬念:在产业链升级里,哪个环节会变得最快?而我自己,买车这个事,是不是也快变成看行情的游戏了?或许,下次再去看车的时候,旁边那些新国标车型会让我发出这变化,真的让人期待还是有点怕,这样的心情。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终,那只少见的细节:我记得走出店门时,看到墙角挂的一个标牌旧车保值率提升,我不由得嗤笑,心想这个时代,涨价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但你愿不愿意接受,还是得自己决定。你说,等新车都上市,旧车会不会真‘不值钱’?还是说,市场还是那样,价格就像个迷?
你怎么看?未来新旧车的价值,会不会因为这一波变革变得更理性些?还是说,一切都还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