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在五六年前,预算大概在二十多万的话,很多消费者都毫不犹豫地会跑到二线豪华品牌的展厅里转一圈。
在同样的价格区间上,雷克萨斯那“加价神话”、凯迪拉克的“浓浓美式气派”、林肯展现出的“纯正美式豪华风”,几乎都被看作是消费者的首选答卷。
其实大家也不是不喜欢BBA(奔驰、宝马、奥迪),主要是预算有限。在那会儿,奔驰C、宝马3系、奥迪A4L的入门价基本都在30万左右,20多万根本买不到“还算过得去的版本”。所以,二线豪华品牌自然就变成满足这些需求的“绝佳选择”。
现如今,情况可完全不一样了。好多品牌纷纷调高了价格,配备也越来越丰富,像豪华的标准都在不断提升。以前30万就能入手的车型,现在也得考虑40万或者更高的价位了。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都在争夺客户,更注重车型的整体品质和配置,所以那些曾经价格亲民的“入门款”逐渐变得昂贵了不少。
一切事态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崩溃。
最近半年的销量情况,就像一记狠狠的重锤,瞬间把二线豪华品牌以前的光彩给敲得七零八落。
一、销量冰冷,二线豪华集体滑坡
咱先看看这组数据,心里就有底了。
再往销量排名往里头一看,捷豹、英菲尼迪、捷尼赛思啥的,基本上就变成了“看不见的牌子”。半年下来也就几千辆,全国一摆,可能还比不过一些新兴车企一天就交付的小规模。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数字,更让人心里难受的是,这些销量中,有大半都是靠“砸低价”拼出来的。
二、从“加价王”到“打骨折”
大概五六年前,雷克萨斯那阵子风头可真是风光无限。
那会儿去展厅问销售:“能不能按指导价提车啊?”
他们大多是笑着回应:“不好意思呀,这边没有折扣,可能还得再等等。”
有的车主为了买一台ES,竟然多花了几万块加价,那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感觉“买到车就是赚到了”。
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很多人发现加价买车已经不那么吸引人了,觉得反过来还不如直接等,省下那点钱,心里也踏实不少。
雷克萨斯的门店几乎都在搞优惠,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报出19万的裸车价,还送车衣、导航膜、保养套餐和记录仪,搞得那些曾经“加价提车”的车主都气得直摇头,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凯迪拉克就不用说啦,CT5的指导价是28.99万,现在直接让利8.3万,落地价和一辆高配国产车差不多了。
林肯就更厉害啦,航海家在某些地方直降差不多8万,简直就是“掀桌子价”了。
二线豪华们,彻底丢掉了面子。
三、为什么二线豪华集体崩塌?
这个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两个根本的原因。
1. 一线豪华下探,直接抢饭碗
以前,奔驰、宝马、奥迪那可是“高高在上”的代名词。可如今,它们的售价直接跌入了二线豪华的范围,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消费者心里其实挺明白的:要是花个差不多的钱,能拿到BBA的车,为啥还要再退一步买个二线豪华品牌呀?
2. 国产高端崛起,全面碾压
问界、小米、理想这些国产高端品牌的冲击力度,远远超出传统豪华车的想象范围。
对消费者而言,这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诱惑:花一样的钱,是选那台“老旧的豪华油车”,还是那台“智能满满的新兴力量”?
就算是一线的豪华品牌,也被国产高端品牌压得抬不起头,更别说二线的豪华车了。
四、二线豪华的尴尬处境
要说一线豪华品牌还算能靠品牌实力撑场面,换成二线豪华,真是挺尴尬的。
它们比不过BBA的光彩,也扛不了国产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带来的冲击。
价格一再压低,利润也跟着变得越来越薄。可即使如此,销量还是在不断下滑。
就像遇到一场夹击,一层层逼得你喘不过气来:
更要命的是,二线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实力。
在美国,凯迪拉克、林肯还能靠情怀吸引买家,但放到中国,咱们的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保值率”和“售后服务”。品牌如果一旦不再强势,客户马上就会果断转向别的品牌。
五、这场剧变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不少人或许觉得,这不过是品牌的一场喜悦与失落,但事实可没那么简单。
对一般的消费者而言,这次“二线豪华品牌的败局”实际上带来了几方面的实际变化:
换句话说,这不仅让豪华品牌陷入了困境,也成了每个消费者面前的“抉择难题”。
六、未来会怎样?
从发展趋势看,二线豪华品牌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局促。
实际上,这次豪华品牌的洗牌,不过是中国汽车市场大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罢了。
就像当年手机行业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曾经风光无限,但最终都被智能手机给取代了。
现在,汽车行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