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硅谷,特斯拉总部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地震"。就在同一天,Model3和Cybertruck的负责人SiddhantAwasthi、ModelY的负责人EmmanuelLamacchia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离职声明。这不是普通的人事变动,这是特斯拉汽车业务核心团队的集体溃败。
从去年4月到今年11月,特斯拉已经送走了13位核心高管。这些人不是普通员工,他们中有干了18年的动力总成副总裁DrewBaglino,有负责政府关系8年的副总裁RohanPatel,还有管了15年北美销售的老将。这帮人是陪着马斯克睡工厂地板、啃面包打天下的元老。现在,他们选择了集体离开。
更讽刺的是,就在这些美国高管纷纷"提桶跑路"的时候,特斯拉上海工厂却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销售纪录。中国团队不仅没跑,反而成了马斯克手里最后的王牌。这场离职潮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销量暴跌,资源枯竭,汽车业务成了"弃子"
特斯拉第三季度的Cybertruck只卖出5000多辆,同比暴跌63%。这个数字对于那些负责车型项目的高管来说,简直是噩梦。
问题不只是销量。Cybertruck从上市开始就麻烦不断——油门踏板断裂、车身面板缝隙大得能塞手指、多次召回。这些质量问题不是高管们不想解决,而是根本没资源解决。马斯克把钱都砸在AI和机器人上了,汽车业务被压缩到只能维持基本运转。
DrewBaglino离职前管着电池和动力总成,那是特斯拉的"心脏"。VineetMehta负责电池架构,相当于特斯拉的"血管"。这些核心岗位的人都走了,说明什么?说明特斯拉内部的"造车信仰"已经崩塌了。
对这些欧美高管来说,现在的处境就是:干好了,功劳算在AI头上;干砸了,锅得自己背。汽车业务不仅失去了战略地位,还得背负巨额盈利指标给AI输血。SiddhantAwasthi在离职帖里说这是"最艰难的决定",翻译过来就是:实在扛不住了,这活儿没法干。
北美销售负责人在今年7月离开,那时候正是北美销量持续走低的关键时刻。他干了15年,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槽。这不是个例,Waymo等竞争对手那里,现在到处都是特斯拉前高管的身影。这不仅是人才流失,这是在给对手送弹药。
马斯克的AI梦,压垮了造车老臣
今年9月2日,特斯拉公布了"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核心内容很明确: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和大规模制造能力,加速世界向"可持续富足"转型。落实到具体执行上,就是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和Optimus机器人。
马斯克甚至公开说,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Optimus。这话一出,那些汽车业务的高管心都凉了。他们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结果公司的未来跟他们没关系了?
从去年开始,马斯克的态度就很明确:AI才是未来,汽车只是过渡产品。他把大量资源倾斜到AI研发上,汽车业务能拿到的预算越来越少。这种战略转型对于那些一辈子都在造车的高管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
更要命的是马斯克那套"硬核工作法"。以前股价涨的时候,大家为了期权还能忍一忍996。现在特斯拉股价在震荡,Cybertruck成了笑话,谁还愿意为了马斯克的火星梦去卖命?欧美那些习惯了开会、做PPT、讲流程的精英们,根本适应不了这种"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文化。
去年4月,马斯克宣布裁员10%,DrewBaglino听到消息后直接主动提了离职。这位18年的老员工,直接参与了电池、动力总成和储能系统的研发,他的离开标志着特斯拉造车时代的终结。几乎同一时间,负责跟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公共政策副总裁也走了。
上海工厂成了"救命稻草"
就在欧美高管纷纷离开的时候,朱晓彤和他的中国团队却出奇地稳定。
网上有人说马斯克这是"用中国人管中国人",还有人说这是为了压低欧美团队的成本。这些阴谋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完全是误解。马斯克的逻辑很简单:谁能干谁上,谁便宜好用谁就是亲人。
朱晓彤2014年加入特斯拉,一开始负责中国充电网络,后来主导了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和运营。2023年,他进入特斯拉全球管理层,负责美国的生产业务和欧美地区的销售工作。现在他手里握着34万股股票奖励,这在特斯拉内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
为什么?因为上海工厂的数据太漂亮了。平均每30秒就能下线一辆车,生产效率全球第一。零部件国产化率高达95%,完全不用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供应链问题。今年第三季度,当欧美区销量大幅萎缩的时候,中国区交付量再创新高,成了特斯拉最赚钱的区域。
上海工厂的高管团队稳定性也极高,核心成员平均工龄都在7年以上。这种稳定性在特斯拉内部简直是奇迹。年初电池架构负责人离职,随后北美人力资源总监、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相继离开,但中国团队没有一个人动摇。
马斯克现在的策略很清晰:"中西分治"。他自己亲自抓欧美的销售和AI业务,因为这些需要讲故事、搞政治。而把最苦最累、最需要执行力的全球制造,交给了朱晓彤。这不是什么阴谋,这是特斯拉的"续命"手段。
美国工厂正在搞"去中国化"供应链,导致成本飙升、产量爬坡困难。这时候必须要有懂行的人来压阵。朱晓彤带去的不仅是管理经验,更是一种"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文化。那些离职的欧美高管,本质上是被这种新的企业文化淘汰了。
硅谷精英败给了"上海速度"
这场高管离职潮,表面上看是人才流失,实际上是特斯拉从"美国硅谷公司"向"全球制造巨兽"转型的阵痛。
欧美高管习惯了精英式的造车逻辑——开会、做PPT、讲流程、谈理念。但在面对极致的成本控制和效率竞争时,这套玩法已经彻底失效了。马斯克现在需要的是能睡在生产线旁边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抱怨咖啡不好喝的精英。
中国团队的优势不只是效率高、成本低,更重要的是他们能适应公司的变化。当马斯克把重心转向AI的时候,上海工厂没有抱怨资源不够,而是继续把汽车业务做到极致。这种执行力,是欧美团队根本比不了的。
有人说这是"降维打击",其实不准确。这是两种企业文化的碰撞。硅谷那套"创新至上"的文化,在特斯拉的转型期已经不适用了。现在需要的是能把事情做成的人,而不是能把PPT做漂亮的人。
11月11日,两位主力车型负责人同日离职,外界一片哗然。但对马斯克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它加速了特斯拉的组织变革,让那些不适应新战略的人主动离开,给真正能干的人腾出位置。虽然过程很血腥,虽然Cybertruck可能救不回来了,但只要上海模式能复制到全球,特斯拉的底盘就还在。
结语
13位核心高管的离职,对特斯拉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危机在于汽车业务的核心团队几乎全部换血,产品质量和市场表现短期内很难有起色。转机在于这场大换血清理掉了那些不适应新战略的人,为特斯拉的AI转型扫清了障碍。
马斯克赌的是AI和机器人的未来,他愿意为此牺牲掉传统汽车业务的一部分。这个赌注能不能赢,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这场激烈的商业战争中,没有所谓的"元老",只有"价值"。当美国精英还在抱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中国团队已经把车造出来了。这就是现实,残酷但有效。
特斯拉的未来会怎样?也许Cybertruck会成为历史笑话,也许Optimus机器人会改变世界。但无论如何,这场高管离职潮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在全球化竞争中,能适应变化、能把事情做成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而现在看来,这个赢家是中国团队。
全部评论 (0)